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20XX年字文/刘贵权翻开《温家宝地质笔记》,地质人生扑面而来——人生地质路漫漫,岁月无欺江河流,将今论古言上亿年春秋史,实事求是探20载地矿路。梦里常回祁连山,情系地矿思随行,踏遍群山觅真知,积累知识为人民。祁连山巍峨连绵,对于一个初出校园的学子来说,实在是有点"高峰难攀、星辰难摘",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又要四处奔波,极为不易。这些对现在的青年来说,能完成工作本身就是奇迹,而探获如此翔实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温家宝的野外地质人生就是从甘肃祁连山开始的。那一年是1969年,他27岁。在他的笔记里,可以看见许多困难,但更多的是迎难而上的斗志和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我们都有一个家,一个温馨、有父母、有妻子儿女的家,曾经的幸福很简单——"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也有无数的人在外奔波,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还有心中的那盏灯、那首诗和远方的田野。地球就像是一本书,书里有很多章节,每个章节有很多页,每页有很多行,每行有很多字。研究地球就是在揣测她,要区分、厘清她的地质年代,犹如把她分成几章,有的章节里可能含有石油、煤;有的呢,可能有铁、铜、金、银等,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首先就是要解决这类问题。在进行基本的地层时代划分后,剩下的就是每个具体点的地质信息、路线地质特征、区域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等。最后,把相同类型的点连成线进而形成面,便基本构成了地质图,再总结撰写相应的文字描述和成果讨论等,这就是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简述。在野外工作中,温家宝从淘砂员、技术员、矿产组长、大组长,一步步成长,还承担了祁连山幅矿产部分报告的编写。第1页共3页197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温家宝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被XX省地质局任命为地质力学区测队副队长、党委常委,那一年,他36岁。第二年,温家宝被调任XX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37岁任处长或许让很多人羡慕,但这在他看来,"一个有信念的人,一定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天,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最后一天来度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理想和真才实学,没有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以外,还有什么意义。"1981年,地质部党组批准他为XX省地质局副局长,那一年,他39岁。在4月7日的笔记中记录了他的奋斗目标:坚定的政治信念、熟悉地质业务技术、攻破英语、干练的管理干部等。如他所说,"立大业必须有大志,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极顽强的毅力。"第二年,经中央批准,地质矿产部党组调任他为地矿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从此,他离开了"小家"——甘肃,来到了"大家"——北京。1983年,国务院任命他为地矿部副部长,那一年,他41岁,从此步入了地矿领域的"国家"层面。一直到1985年调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温家宝离开了地质系统。从大学算起,他从事地质事业整整25年。1983年元旦前后,温家宝的笔记记载有"自不惑之时起,要有个新的开始,不贪一得之功,不存一孔之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求有真知灼见""要面对现实,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要做一个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的人。""一个好的干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问题、无论什么场合,都要敢讲真话,这样做于国家于人民有利,于自己也无害。那种一味迎合领导的‘奴相’是可鄙的。我尊重领导,但从不迎合。"温家宝笔记中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也让我掩卷长思,历久弥新。调查研究多么重要,多么亟需,乃至现在,或许还有所缺乏。对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他提到"慎重从事、稳步前进、经过实验、逐步推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或许现在在其他领域也可借鉴一二。第2页共3页1982年的西北地质调研笔记又说:"横下心来,十年内不顾任何冷言冷语,不顾任何讥讽挖苦,潜心自修,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在风口浪尖中站得住,才有可能肩负起更重的担子".如何为人民服务。或许我们现在也应该"如饥似渴地读书、广泛涉猎、联系社会、思索人生""想想社会发展的道路,想着自己将来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1965年大学毕业时,他写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