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生物《4.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与限制因子的概念及关系。(2)、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辨证唯物自然观及保护环境的生态学意识。重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难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兴趣引导,导入新课:展示航天员杨利伟从“神舟五号”上拍摄的照片。话外音:地球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发展,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可以让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环境。紧接展示学生出游的一组环境优美照片,学生看着同伴或自己的照片,很亲切,很感兴趣,正当学生兴奋时再展示一组被污染地区的生物照片,这和刚刚学生看到自己出游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在这强烈的视觉刺激下学生很容易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新课研学:展示蝗虫生活环境照片,同时提出讨论问题:对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对它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呢?在学生讨论汇报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对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既受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蛇、蛙等生物因素影响。从而引出环境因子及生态因子概念。课件展示:一、环境因子概念: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二、生态因子1.概念: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2.分类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交流展示:各小组交流展示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和收集有关片。如温度如何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生殖的;光照如何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习性;水分如何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等等。教师适当点评学生的交流资料并小结。从同学们收集资料和图片可看出,温度、关照、水分、土壤和海拔高度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存都有一定的影响。提出探究问题: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存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积极思维---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说明了什么?温故知新:联系温度、pH对酶作用的影响,思考问题:温度、pH对酶活性有什么影响,请同学到黑板搬演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曲线。温度、pH还影响生物体的哪些生命活动?精讲点拨:1913年,谢尔福德(V.E.Shelford)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着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受曲线。生物在适宜区内生长,低于耐受下限或高于耐受上限时,生物生命停止,此时生态因子成为限制因子;在耐受范围(适宜区)内,每种生物有个最适生长区(最适区),最适区中有最适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清限制因子和主导因子。可结合实例补充讲解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1.整体性。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表现为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主导性。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都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生态因子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的增加或减弱而得到补偿。4.阶段性。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板书设计课外作业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