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案登泰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学习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2.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巧妙侧面烘托的写法。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重点、难点抓住特征巧妙烘托。语言揣摩。●解决办法诵读、感悟,分析、鉴赏。这篇文章没有什么难词难句,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应该不会感到困难。可以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反复朗读,深入感受理解。围绕泰山的位置、登山的经过、泰山日出等重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体会作者写景和记叙的写法。●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二、导入展示泰山日出的图画或放映泰山日出的音像资料。三、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四、诵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五、疏解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1.“阳”和“阴”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11.根据上下文,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阴]其阴,济水西流(山的北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余始循以入(开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名望)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坐]与子颍坐日观亭,观日出(坐在)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3.“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这一句用了“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六、熟读学生诵读课文,力求眼顺、口顺、耳顺。七、作业诵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课后练习一)1.这篇文章略写从北京到泰安的经过,详写登泰山的过程。仔细阅读第二段,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2.文章通过景物的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3.文章第四、五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有什么好处第二课时●教学步骤2一、齐读学生齐读课文,加深感悟、理解。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先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作业,讨论,完善,再让学生全班发言,老师评价、引导。1.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占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2.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3.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