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1.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2.理解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点拔法并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用肉眼仰视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不必违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珞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此外,我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喊着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树木,人类可以在短短十分钟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本文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二、整体感知课文,集体探究:1.泛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提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关键语句是哪一段。学生明确:课文第十一段。2.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一观点。明确:作者之所以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结果往往导致自然被破坏,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三、精读课文:边读边看课件: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暴减,非典,禽流感……思考:1.人与自然的关系?2.说出读了本文的感受:互相交流明确: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2.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从根本上纠正“征服自然”的理念,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四、合作研究,把握文章结构。1.学生大声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交流,求同存异,小组组长代表小组发言。3.全组共同讨论交流,教师指点。五、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六、作业设计:1.画出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2.再读课文,说说宇宙有哪些让我们敬畏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