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茶馆●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教学设想《茶馆》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也没有贯穿全剧的统一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时,不要硬性地去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只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弄清本文特殊的矛盾冲突,整体欣赏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可把朗读和分析王利发这个人物形象结合起来。他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采用不同的语气,要注意读出区别。要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要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有条件的,可以阅读整部剧本,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展示的人民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可以组织学生看话剧或电影。●学法指导1.从概括主要场景入手,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本文的主要场景为:①李三的困苦②难民的哀告③兵警的敲诈④唐铁嘴的生意⑤常、松二人的境遇⑥吴宋两特务的敲诈⑦康顺子的遭遇⑧刘麻子的生意⑨崔久峰的悲哀⑩刘麻子的悲剧2.通过上述场景的归类、弄清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可归为下面三类:①人民生活的苦难。②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③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3.从上面三类场景中,各选出一场进行分析,看看王利发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从而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性格。●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这就是学习课文的难点。二、解决办法1.理清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2.介绍本剧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师生互动设计1.课前阅读,了解全剧剧情;课堂分角色朗读,了解剧中人物身份。2.梳理情节,归纳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3.欣赏人物语言,体会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4.写一篇短评。5.组织学生观看该剧录像。●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该剧本第二幕剧情及结构。2.了解《茶馆》中的众多人物。二、整体感知1.课文为三幕话剧《茶馆》中的第二幕,第一幕与第三幕的剧情见课文注解①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成就。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