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为课程的目标,并提出“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情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本设计就主要以引导学生从文本实际出发,自主鉴赏精美的语言为主,重点领会语言的精妙。品味文章的语言是鉴赏的基础。无论是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赏析其艺术表现手法,都与语言密切相关。特别是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我们要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在品味中积累,在鉴赏中应用。正如《语文读本》当中提到的:山水有神韵,需要体味,需要感悟,也需要表达。本设计的特点:1、长文短教,务求实效。2、重视诵读和品味赏析。通过学习,提高文学类文本的鉴赏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识记文中的一些字词及作者引用的名句。2、过程与方法①理清本文思路,掌握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②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③加强朗读训练,品味作者诗化的语言,体味音乐美,掌握文章在词句锤炼和修辞运用上的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雨的描写和特殊感受以及作者在文章中透射出的浓厚的故土之爱。教学重点: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教学难点:深切领会作者通过对雨声雨景的描摹,细致而委婉地寄寓的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习方法:摘录评点法、美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评点;第二课时,赏析、探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评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导入新课教学: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自称“右手写诗左手为文”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代表作。本诗从时空的广度上表现了“乡愁”的丰富发展过程,先以母子情、夫妻爱、生死痛作铺垫、作烘托,最后把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格外浓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听听那冷雨》则是他散文的代表作。二、作家作品余光中先生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自称“江南人”。解放前夕赴台,曾任台湾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移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台定居,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余光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文学评论,都表现出很高的学养和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尤其是他的散文,向以美感和韵味著称,本文被称作“可读性散文”的典范之作;他本人亲赴大陆讲演讲学,吟哦自己的诗歌与散文也是必做之事。三、诵读课文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积累字词。2、完成学习活动中《梳理·积累》第4题: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请从文中再找一些类似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补充材料1、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已不再。相关诗作:①《绝句》志南(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②《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