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生物《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9》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能力目标能够说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提示:假如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学生思考: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过渡:自然界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吗?进行新课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思考: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λ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t为多少?4.列举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与上述中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相类似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在食物(养料)和生存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将该种群的连续增长情况在坐标图中表示出来,就会呈“J”型,称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假设该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o,每代的增长率均相同,即第二代的种群数量是第一代的λ倍,那么,该种群的t代以后的数量可用Nt表示为:Nt=N0λt,上述公式就是种群J型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过渡: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将会怎样呢?学生讨论回答。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设疑:自然界中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学生讨论,交流。精讲点拨: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种群不可能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即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停止增加。种群的这种增长方式在坐标图上呈现“S”型,称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设疑: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学生讨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总结: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块内容的要旨。互动探究: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条件、特点及影响因素比较类型产生条件特点影响因素J型曲线种群个体数量持续增长决定因素:1.2.环境因素3.人类的活动S型曲线自然界中各种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板书设计课外作业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