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永青春,心中有党不忘恩长征精神永青春,心中有党不忘恩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但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长征精神、长征文化、长征路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优质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教材。在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整的红军长征中,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它与其它不同阶段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一起构成中国革命的精神长廊,铸成中国革命之魂。伟大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历史变革和物质产生的强大动力,鼓舞和激励千百万群众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精神力量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长征精神一直受到全党和全社会及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更是我们大学生党员应该学习和感恩的精神。长征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在其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与磨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祌。在一场极为不对称的战争之中,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举得了举世罕见的最终胜利,与其说红军是靠枪炮取得胜利,不如说是依靠长征精神的支撑与指引取得了胜利。长征精神己经成为革命文化传统的精华、象征和代表。翻开红军长征历史的书页,隐隐能听到接连不断的枪声、爆炸声和呐喊声,一种灵魂的颤栗仿佛就在眼前。1930年冬至1933年夏,蒋介石精心谋划针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变策略,采用新的“围剿”方案,开始了第五次的围剿。而红军此时却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机会主义、冒险主义)主义错误,使红军方面尝到了失败的滋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于1934年10月16日,撤离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一系列伤亡惨重的教训,反思自身战略战术上的错误指导思想。最终通过遵义会议明确制定了红军今后战略战术的方向和策略,批判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更换了中央领导,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终止了“左”倾主义错误第1页共4页的领导,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使革命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红军由此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先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引得几十万敌军乱了方向,不辨东西,甩脱了一直纠缠的敌人,为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领导全国的抗日运动,党中央全面分析了当时国内的抗日情势,决定让红军继续北上,在川陕甘建立抗日根据地。自此,历史上有名的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开始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的带领下进行,于1935年10月到达位于XX省的吴起镇。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第二、第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垮国民党军的阻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第二、第四方面军一起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XX省XX县区和XX县区将台堡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宣告结束。红军长征不仅完成了战略转移的历史任务,也创造了将流传千古的宝贵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长征是一个说不完、写不尽的永恒主题,是一座取不尽、用不竭的精神宝库,所以现时代下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和感激我们的党,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努力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实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成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心中有党不忘恩,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党要心存感恩。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一个领导干部,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直至走上领导岗位,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更少不了父母的养育、社会的关爱、组织的培养、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帮助。我们不但要感恩父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