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契诃夫及其成就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从作品中领悟打破“套子”的意义4.鉴赏小说的讽刺艺术【学习重点】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难点】鉴赏小说的讽刺艺术课时:2【知识链接】1.契诃夫(1860-1904年),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2.时代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别里科夫就是作者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学法指导】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咀嚼语言的言外之意,将人物置于时代背景中来分析,从而把握主题。预习题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作品,掌握故事情节。2.给加点字注音削铅笔祈祷降服陶冶辖制吃荤讥诮战战兢兢噩梦憎恶撮合游说搓手怔住3.补充成语中的词语()声叹气()疲力尽没精打()神()奕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学习过程一.展示预习成果二.阅读第1-5段,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找到原文语句,进行整理、归纳。三.合作探究:11.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2.为什么“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甚至“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3.你怎样评价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呢?四、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哆嗦搓手喉咙安然无恙B.荒唐漫画憎恶哀声叹气C.躲避口吻招惹心荒意乱D.纯粹恶梦车蓬一清二楚2.读下列句子,分别选出对句义理解准确的一项。(1)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这说明他:()A.责任心强,极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B.多管闲事,惹人讨厌。C.心胸狭窄,墨守陈规。D.思想保守,观念陈旧。(2)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A.说明别里科夫这类人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思想,限制人们的言论、行动自由。B.从反面说明城里人缺乏斗争精神,只能是屈服高压,战战兢兢地生活。C.影射沙皇专制制度对自由思想的禁锢和高压。D.用的是反语,讽刺别里科夫这类人的虚伪与虚弱。(3)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A.表现别里科夫的责任心,他唯恐学校出事。B.表现别里科夫胆怯心虚,害怕任何事情牵连到自己。C.表现别里科夫整天六神无主,害怕新生事物。D.表现别里科夫怎样用“套子”去限制、束缚周围的人。五、课堂小结:契诃夫短篇小说特点1.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他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