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学习孟子的对比、比喻的论辩艺术。2.掌握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学生活动的设计课前预习,疏通课文。课上诵读、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二、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数罟(gu)洿池(wu)鱼鳖(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孝悌(ti)饿莩(piao)注意句读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三、诵读、理解1.课文第一自然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结果怎样?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1“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学生朗读第一段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3.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而“请以战喻”?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5.“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分角色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小结: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6.诵读第五段请学生依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理解内容。提示:第一层第1、2、3小句第二层第4句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7.诵读第六段疏通文意(教师订正)。理解内容。提示:1.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措施与结果)2.孟子提出教化百姓的主张。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8.诵读第七段疏通文意(教师订正)。理解内容孟子用对比的方法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2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小结:“仁政”的具体内容四、作业熟读课文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答疑2.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结论:保民而王第二课时一、诵读课文二、把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