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安民1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原教委规定的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际贸易、公共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一系列应用经济学的基础。由于其内容广泛、学科系统庞大、复杂抽象等特点,从而给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认为,为了更好的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须改进教学方法,从生活中去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突破教学与学习的困境。一、西方经济学的特点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以市场经济进行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从本质上讲,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规律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从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从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分析,西方经济学主要有以下特点:1、体系完整,学派林立综合性强1就研究内容而言,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以个体经济为研究对象,就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等方面探讨与分析了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宏观经济学重点解决资源的利用问题从整体经济运行的视角阐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从西方经济学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其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同时,不同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庞大体系以及不同的派别丰富和完善了西方经济学,但同时过多的学术争议与对立会给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扰与疑惑。2、抽象与形式化西方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西方经济学通过运用抽象方法,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一些非主要的因素与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数学方法的深入广泛的采用,使得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和方法呈现出明显的数学化倾向。这样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大量地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当中,数学化成了现代经济学最为直观的身份特征,而数学化的本质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形式化。数学的运用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时髦引领着研究工作的方向和主流。如一般均衡的完美结论和博弈论的神秘色彩为本来就抽象的经济学内容增添了一些困难。而数学符号和公式的推导,高深方法的使用是否能够很好的解释了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能在多大程度上演绎经济活动还需要深入地研究。3、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深化西方经济学的广泛深入渗透到各个学科,出现了很多的边缘与交叉学科,如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经济社会学、法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新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影响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以及方法的创新。二、制约课堂教学与学习的因素分析1、课时安排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是一个理论—实践—理论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只有掌握了该们学科的框架与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就日常生活、国内外经济形势现象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然而,由于课时所限难以将所有的内容全部介绍给学生,于是乎就出现了一年内把整个宏微观经济学全部讲授完毕,此外金融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同时并行进行,这样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还可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教学方式影响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不断质疑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思维学会思考,培养思维品质,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合理,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同时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的配合。而目前的经济学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点的、输灌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