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49期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登临宏观一览众山总第321期宏观纵览周刊宏观中国海外观察行业聚焦区域动态一周看点:本期焦点打印文档抄送上报《领导专递》刊中刊本期焦点国进民退的核心是资源收益分配编者按:目前,垄断性资源收益分配的核心问题,是没有把资源收益和经营性收益分开,资源收益最后变成了谁采矿谁受益,这就是垄断收益。而有垄断资源存在,就有寻租行为存在,就会产生权力和资本之间的幕后交易,产生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不解决这些问题,光是看到问题大了,就收归国有。将来哪天民营经济出问题了,是不是都靠国有化来解决呢?不仅是石油、煤矿这类资源收益,房地产市场背后的土地资源、土地收益的分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资源型、垄断性行业的资源收益分配问题,以及土地资源的收益分配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拖得越久,既得利益越是固化,既得利益集团越是强化,改革阻力也就越大。在讨论“国进民退”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这些领域的改革。最近关于“国进民退”的问题争论很多,但是很多争论常常停留在理论上,停留在学术思想史上,停留在意识形态上,我觉得还是需要更加注重从实践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现实问题的核心是,垄断性、资源型行业的资源收益分配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国有经济,这些国有经济的存在也都有它的必然性。不能笼统地说国有经济一概都好或都不好。所以,在实践上的关键问题在于,合理的限度在什么地方?私有化未必杜绝垄断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垄断性、资源型行业怎样界定?对于经济中存在的一些天然垄断性的、资源型的行业,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能简单地说要把国企变成民企,或者反过来,以为简单的改变所有制就能解决垄断问题,实际上恐怕问题还要更复杂一些。比如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一夜之间,俄罗斯把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国有经济私有化,但是私有化的结果是出现了一小批垄断寡头,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出现了一批俄罗斯的世界级富豪,他们基本来自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垄断性行业,基本上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就把国家最重要的财富据为己有。这样的私有化,迅速地扩大了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差距,但是并没有解决垄断问题,只是把国有垄断变成私人垄断。像石油、天然气这样一些行业,本身确实不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世界各国也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石油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谁想进入都可以进入。因为资源的占有是排他性的,而这些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行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有重大的差别。我们在讨论“国进民退”问题的时候必须注重行业特点,针对不同的行业来具体分析。对于资源型和天然垄断性行业,我们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干。但是同样不能简单地认为保持国有占统治地位问题就解决了,其实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扩大。而收入差距扩大的背后是什么呢?背后是一系列的资源分配、公共资源收益分配问题。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资源收益分配体制。在这个意义上,“国进民退”也不单纯表现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产值的比例上,还会表现在它们的收益如何分配上。关键是资源收入分配我们目前面临一系列经济结构问题,比如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率过低,一段时间内过多地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现在回到内需拉动经济的时候,不得不主要靠政府投资来拉动。我很怀疑,四万亿扩大内需投资的效果可能是短期的,2011年、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会重新暴露出来,那就是靠投资作为内需拉动经济的不可持久性。因为消费比重过低,所以根本上还是需要靠启动民间消费来拉动经济。而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问题,过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那么怎样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觉得恐怕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资源分配体制改革滞后,这个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我国最近几年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增加转移支付、建设民生工程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做的。但是还有一系列体制上的问题没有做,比如资源收益分配,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出台资源税改革,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