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兼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适度规模摘要:1999年开始的扩招显著改善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办学效益,绝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从规模不经济转变到规模经济,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科研活动从范围不经济转变成范围经济。目前,不少院校还有扩招空间,但研究型大学和语言类大学应保持现有规模。今后,应寻求合理的制度供给,促使高校通过竞争形成适度办学规模。关键词:高等院校、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一、研究动机1999年扩招政策的出台,有三方面的考虑(康宁,2000):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家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宏观社会需求;刺激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社会需求,缓减就业压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办学模式,把亿万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扩招以来,这三方面的目标基本达到,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按马丁.特罗(1973)的经典划分,已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满足了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需求。评价扩招对经济增长正面拉动效应已有相关经验研究结果,尽管相当有限(魏新,2003)。对于扩招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宏观层面讨论和分析的成果有不少,且得出了正面的结论,而对院校层面的分析尚显不足。本研究主要关注院校层面,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索:1、扩招是否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效率。长期以来,高校被看作是我国推进各项改革进度比较慢的行业,一直存在着对高校办学低效率的评论。扩招后,办学效率是否得以改善,对于扩招政策制订者而言,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评价和测度高校办学效率的改善,本文认为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2、扩招后高校办学的适度规模问题。高校扩招政策实施的背后是各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万人大学已成普遍现象。需要思考的是现有办学规模是否适度,是否还有继续扩招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是否还有继续扩招的动机,政府制订扩招政策时需要考虑些什么因素。二、国内外的相关经验研究Verry和Layard(1974)的研究是一项比较有影响的研究,研究直接采用的是线性回归模型,其结论是,从院系规模来看,缺乏有说服力的存在规模经济的论据。Brinkman和Lesilie(1986)所做的综述被认为是一项很全面的总结。研究在整理四十篇以上美国高等教育规模经济现象的相关研究后发现,一般而言,规模经济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大学与学院。对于二年制的学院而言,当增加学生人数的三到四倍时,平均学生单位成本可以降低约25%;而四年制的大学则可以降低约22%。他们还认为通常原来学生规模较小的学校当学生人数增加时会显著降低单位成本。与规模有关的差异往往可以决定学生单位成本的25%到40%做了一项综述性的研究,其结论是,一般而言,两年制和四年制院校存在较明显的规模经济现象,而研究型大学的情况则较为复杂①。以Cohn等(1989)的研究为开端,多产出二次型模型在研究高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ohn等采用美国1981-1982年美国1887所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院校的数据,认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具有不同的成本函数,当本科生数量增加时,①Brinkman,T.PaultandLarryL.Leslie(1986),Economicsofscaleinhighereducation:Sixtyyearsresearch,TheReviewofHigherEducation,Volume10,no.1公立大学往往带来相应的办学成本增加,而私立大学并不显著。还认为对于公立大学,同时培养本科生和进行科学研究具有补偿效应,私立大学则没有呈现出来。而对所有的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科学研究相互间并不具有补偿效应。从总体上看,三种产出同时生产具有补偿效应。从规模经济来看,对于公立大学,研究生产生和科学研究具有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综合有研究指出,综合型(Complex)大学比专科型(Specialty)大学更有效率①。Hashimoto等(1997)的研究利用1991年日本94所私立大学的数据,认为研究生产出与科学产出,本科生与研究生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回归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对于小规模的高校而言,本科生产出与研究生产出具有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而科学研究在大规模的院校中具有规模经济现象。而对于范围经济,不同规模的高校始终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