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两新建侨镇经济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调研报告*年,我市杨村、潼湖华侨农场改革工作在省华侨农场改革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市、县(区)两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两个华侨农场的共同努力,两个华侨农场已先后完成改制工作并移交给所在地的XX县区及XX县区管理。至此,长期困扰我市两个华侨农场的体制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新建侨镇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新建镇的发展,如何保障和维护归难侨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认为,应该紧紧抓住改制后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树立“兴镇为侨”的理念,通过加快侨镇经济发展,使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促使归难侨尽快脱贫奔康。这既是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和有效途径,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局面的需要,还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政治影响和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问题。下面,我就改制后两镇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振兴新建侨镇经济、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和意见:一、改制后两镇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制虽然给两侨镇注入了活力,但不可能立刻改变两侨镇落后的经济状况。目前,归难侨总体生活贫困、生产条件艰苦的问题仍非常突出,有的甚至出现返贫现象,主要表现为“七难”。一是生活困难。两个侨镇的归难侨总体收入不高,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周边乡镇居民的平均水平。以杨侨镇为例,该镇70%的归难侨家庭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贫困人员数量多、比重大。据统计,杨侨、潼侨镇贫困归难侨所占比例分别高达70%和34%,这些生活贫困的归难侨过去常年依靠政府救济,已成为一个明显的弱势群体。二是就业难。两侨镇现有归难侨总体文化水平低,而且年老体弱病者居多。华侨农场改制后,大部分归难侨原来承包的第1页共6页田地被征收,外出务工又因年龄、技能的限制,以致失业率居高不下,加剧了归难侨的贫困状况。三是住房难。大多数归难侨居住的房屋是六七十年代国家为接侨突击兴建的三合土低矮平房,时隔三十多年,不少侨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墙体变形、地基下沉等情况而成为二类甚至是一类危房。经调查,两侨镇急待改造的危房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此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直接威胁到归难侨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饮水难。两个侨镇除中心区及个别办事处能用上自来水外,大部分归难侨仍依靠打井取水,其中不少的浅水井或手摇井水质无法保证,影响了当地归难侨的身体健康,因为有的生活用水严重污染,致使有的归难侨恶性疾病高发。另外,在干旱季节,有的地区经常闹水荒,严重影响归难侨的生产生活。五是行路难。两侨镇现有道路硬底率偏低,多为泥土路,维修养护又跟不上,路况较差,一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不仅给广大归难侨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严重制约了两侨镇的经济发展。六是就医难。原两个华侨农场改制后,合作医疗被取消,加上医疗方面长期投入不足,医疗条件差,不少归难侨有病无法及时治疗,积小病为大病,出现了因贫而病,因病返贫的现象。七是子女读书难。由于归难侨缺少经济收入,仅能维持温饱,无力承担子女入学的重担,其子女失学、辍学情况比较普遍。二、造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市两个侨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归难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旧式体制制约农场的发展。改制前华侨农场实行“政企合一、事企合一”的旧管理体制,农场既是企业单位,又是事业单位。诸如文教卫生、公安保卫、计划生育等政府行政性事务和社会性事务均由农场大包大揽,而且得不到地方政第2页共6页府相应的服务和政策扶持,长期制约着农场的发展,影响农场的潜力和优势的发挥,一度出现积弱难返的现象,造成两个新建侨镇起点低、基础差的先天不足。其次,思想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归难侨习惯于依靠政府的帮扶和救济,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华侨农场体制变革的新形势。在对待个人今后生存出路问题时,表现出发展思路不清、自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陈旧成为制约归难侨自力更生、奔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