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教工食堂拥挤的经济学思考[摘要]华中科大东教工食堂是为了方便东校区教职工就餐而新修的一个食堂,就餐环境很好,价格很合理,又因其距离东校区生活门近,大量校外人员通过购买一次性饭卡到东教工食堂就餐,每逢就餐高峰,东教工食堂内极度拥挤,出现一座难求的局面,给师生的正常就餐造成极大的不方便。本文从食堂拥挤现象入手,剖析校外人员进入东教工食堂就餐的原因,并利用公共经济学工具深入分析,得出东教工食堂向校外人士提供饭菜会造成校内师生福利损失的结论,并由此提出了包括限制一次性饭卡销售的一系列相关对策。[关键词]食堂补贴校外人员拥挤对策1.引言华中科技大学东教工食堂位于原城建学院的教职工宿舍,距离东校区生活门仅约100米(而最近的教学楼东十二楼与其的距离有约600米)。该食堂定位并不是韵苑食堂、学一食堂之类的大众食堂,而类似于喻园餐厅、百景园二楼,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周围教职员工、以及部分学生的就餐需求。东教工食堂就餐环境较好,由于是学校后勤保障的一部分,受益于政策优惠和各种补贴,价格比校外营利性质的餐厅便宜很多,加之质量控制有保障,因此大量校外人员通过购买一次性饭卡的形式到东教工食堂就餐,由于人数众多就餐时间集中,每逢就餐高峰时段,东教工食堂极度拥挤,校内师生就餐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2.现状分析2.1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是校外人员进入学校就餐的最主要动机动机S为市场条件下的供给,也就是校外餐厅没有任何税收和行政收费等负担,而校内食堂也没有任何补贴情况下的,两者共同的供给曲线。我们再假设消费者没有任何偏好,而且可以没有“门槛”地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在此前提下,我们设,供给曲线S为P=c+dQ需求曲线D为P=a-bQ其中a、b、c、d均为正数,且由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所以b>d,而且为了使模型有意义,a>c在市场条件下,食堂和校外餐厅的生产目的均为最大限度获取生产者剩余,而校内师生和校外人员均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两者均衡价格均为P0和均衡产量均为Q0。Q0=(a-c)/(b+d)P0=(ad+bc)/(b+d)此时的消费者剩余的面积为b(a-c)²/2(b+d)²而现实情况是学校食堂作为公共事业部门的后勤保障部分不但有免收税收的优惠政策,而且还有政策上的补贴,假设补贴为数量T,此时食堂的供给曲线下移,供给曲线变为P=c+dQ-T出现了新的均衡点,均衡产量变为Q1,均衡价格变为P1Q1=(a-c+T)/(b+d)P1=(ad+bc-bT)/(b+d)消费者剩余在原来面积b(a-c)²/2(b+d)²的基础上得到增加,消费者剩余变为,b(a-c+T)²/2(b+d)²与此同时,校外餐厅不但没有补贴,反而有税收负担,假设税收的数量为U,餐厅的供给曲线上移,供给曲线变为,P=c+dQ+U出现了新的均衡点,均衡产量变为Q2,均衡价格变为P2,Q2=(a-c-U)/(b+d)P12=(ad+bc+bU)/(b+d)消费者剩余在原来面积b(a-c)²/2(b+d)²的基础上有了减少,消费者剩余变为,b(a-c-U)²/2(b+d)²在a>c的情况下,b(a-c+T)²/2(b+d)²>b(a-c-U)²/2(b+d)²通过比较,食堂的消费者剩余多于校外餐厅的消费者剩余,在消费者没有个性偏好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校外、校内消费者均愿意到食堂进行消费,获取更多消费者剩余。2.2更多的生产者剩余是东教工食堂乐意校外人员进入就餐的原因东教工食堂一共有48张桌子,其中有一张为两个位子的小桌子,其余为四个位子,也就是说东教工食堂一共有191个位子,远远少于高峰期的就餐人数。如图,我们可以知道,单个厂商不影响价格变动,东教工食堂的MB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MC与MB相交产生的均衡点在拥挤线右边,是、假如食堂只提供拥挤线这么多数量的商品,此时食堂的生产者剩余会损失阴影部分的面积,因此食堂并不会因为拥挤而停止供给,而会继续提供商品,以获取阴影部分的生产者剩余。2.3一次性饭卡的存在让校外人员进入食堂就餐成为可能校内校外就餐消费者剩余的差额让校外人员有了进入校内就餐的动机,另一方面,食堂为了获取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并不会顾及食堂的拥挤状况,此时双方达成了某种你情我愿的默契,但是有一个阻碍,就是食堂并不接受现金,而是只能使用饭卡,而正规意义上的饭卡是实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