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分析正如JosephT.Wells指出的,财务报告舞弊“不是始于管理层的不诚实,而是发端于某种环境——这种环境中存在两个特征:一、激进的财务业绩目标;二、目标未实现将被视为不可宽恕的氛围。换言之,财务报告舞弊缘于压力。”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82号(SASno.82)列举了一些与管理当局舞弊有关的典型风险因子,当存在这些风险因子时,说明公司出现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切合实际的、过于激进的盈利目标,以及基于这些盈利目标的管理当局奖金计划;2、管理当局过分感兴趣于,通过运用非常激进的会计手段来维持公司股价或者盈利趋势;3、管理当局给公司经营人员设定过分激进的财务目标和期望;4、虽然实现盈利以及盈利的增长,公司经营当中却不能创造充足的现金流量;5、资产、负债,收入或者费用的确认涉及非常主观的职业判断,例如金融工具的可靠性;6、重大的关联交易。我国的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陈信元、杜滨等2001),也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会计造假的公司的特征:1、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为了避免被ST处理);2、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公司行业不景气的公司(为了争取配股的资格);3、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4、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5、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舞弊颇有经验的美国Coopers&Lybrand会计师事务所,总结出29面红旗,但出现这些红旗的时候,就需要格外关注公司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例如,1.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及/或信用短缺,影响营运周转。2.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3.成本增长超过收入或遭受低价进口品的竞争。4.发展中或竞争产业对新资金的大量需求。5.对单一或少数产品、顾客或交易的依赖。6.夕阳工业或濒临倒闭的产业。7.因经济或其他情况导致的产能过剩。8.现有借款合约对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及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9.迫切需要维持有利的盈余记录以维持股价。10.主管有不法前科记录。11.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品过时的严重风险。12.盈余品质逐渐恶化,例如折旧由年数总和法改为直线法而欠正当理由。分析性程序:发现财务报告舞弊的有效方法企业由盛转衰,最终导致财务或者经营失败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上市公司从非ST变为ST同样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某些财务指标的逐步恶化。财务、经营正常的企业,它的财务指标总在某个特定范围波动,超出这个波动范围就属不正常,当然并不是某一个指标值超出波动范围就会导致企业财务失败,但是当多个财务指标都超出正常波动范围时就可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即企业发生财务失败。同样,一个健康、真实(没有造假)的企业,经过一年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从年初的状态转换为年末状态,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均衡。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本期的投资加上年初的资产总是与本期的经营活动相适应,按照财务学的观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如果这种惯常的勾稽、均衡关系被打破,例如公司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没有引起销售费用的上升,或者伴随着应收款项的巨额增加,则可能预示着会计造假的存在或者公司销售质量的低劣。如何才能简单有效地识破财务报告陷阱呢?分析性程序就是适应投资者、分析人员的需要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的一种工具。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总结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第23号审计准则公告(SAS)——分析性复核;1988年,AICPA对第23号准则进行了修改,并代之以审计准则第56号“分析性程序(analyticalprocedure)”,明确要求审计执业人员“在审计计划阶段和结束阶段必须实施分析性程序”。我国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也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