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论(考试占比重小)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产业的含义与分类一、产业的含义(一)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三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产业形成,为产业经济活动形成奠定了基础;四次产业革命使其进一步细化,为产业经济学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二)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三)产业是介于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中观经济二、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一)关联方式分类法1、技术关联分类法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相当多的企业经济活动都这样或那样的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产业均具有各自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2.原料关联分类法:原料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累死的原材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具有相同的原材料: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业,木材业,卷烟业等具有相类似的原材料: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工业等具有性能累死的其他投入物:如电力,煤气,供水等具有活动对象相类似的产业:如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等3.用途关联分类法: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料业,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4.方向关联分类法方向关联分类法: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单向关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环向关联:单环关联,双环关联,多环关联5.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持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先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经济又支撑作用。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体系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二)三次产业分类法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1935)首先创立:按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划分。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1940)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此种分类法的缺陷:产业的归类尚存争议,第三产业内容过于繁杂第一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等。(三)国家标准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是指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这种分类法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它是由一国或一地的政府或其技术标准管理部门编制和颁布,而不是由个人或产业研究机构自己编制的,因而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征;第二,它是一国或一地的国家标准,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第三,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统计口径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第四,它具有特殊性,它是针对一国或一地的具体实际编制的,只适用于该国或该地的产业分类,其他国家只能参考和借鉴。第五,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比较能反映该国或该地的产业发展和变化情况,也比较能适应其产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四)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五)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说: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