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规范练(一)(时间:25分钟分值:40分)29.(10分)(2020·衡水金卷)研究人员以豌豆苗为实验材料,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适宜光照下,叶肉细胞中消耗水并产生[H]的具体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点对应光照强度下C5的生成速率比B点对应的生成速率________(填“快”或“慢”),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上述实验中,测定数据时,从变量角度分析,需要满足的实验条件有:①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均分为多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水的光解过程消耗水并产生[H];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也消耗水产生[H]。两个反应的场所分别是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基质。(2)C点对应光照强度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远大于B点对应的,因此前者暗反应速率更快(C5的生成速率也更快)。(3)实验装置的设置,应考虑自变量的差异(不同光照强度)、无关变量的相同(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均分为多组、CO2浓度、温度等其他无关变量均适宜且相同)。[答案](1)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基质(2)快C点对应光照强度下暗反应(光合)速率更快(3)②将装置置于一系列不同光照强度下③CO2浓度、温度等其他无关变量均适宜且相同30.(10分)(2020·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般来说,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的突触多数是抑制性突触,而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突触主要是兴奋性的。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图2是以图1为研究材料得到的相关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图1图2(注:箭头的间隔代表刺激时间的间隔长短)(1)图1中A、B、C神经元的末端都有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____________,其内含有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2)据题意及已学知识判断,如果只给细胞C适宜的刺激,微电极一般不能检测到M部位有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不足以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如图2),其中阶段1比阶段2两次刺激的时间间隔要长,结果阶段1膜电位峰值比阶段2要低,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阶段1~4说明如何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5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神经元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2)据图分析可知,C细胞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兴奋不能传到M处,所以M处无电位变化,故检测不到电位变化。(3)若间隔一段时间后给予相同的刺激,会发现电位的峰值与间隔时间有关系,原因可能是阶段1两次间隔较长,第二次刺激时,第一次已经恢复为静息电位了,所以相当于单次刺激,而阶段2两次间隔较短,两次电位可以累加,所以峰值更高;分析阶段1~4的膜电位可知,只有阶段4超过了阈值,即要达到阈值(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需要多个(两个)神经元(同时)多次适宜的刺激累加才可以;阶段5分别是A兴奋型神经递质和C抑制型神经递质施加之后的结果,可发现两者同时施加的效果低于A或C单独施加的效果,据此可说明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产生的效应可以相互抵消。[答案](1)突触小体神经递质(2)C细胞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兴奋不能传到M处,所以M处无电位变化,故检测不到电位变化(3)阶段1两次间隔较长,第二次刺激时,第一次已经恢复为静息电位了,所以相当于单次刺激,而阶段2两次间隔较短,两次电位可以累加,所以峰值更高需要多个(两个)神经元(同时)多次适宜的刺激累加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产生的效应可以相互抵消31.(10分)(2020·南昌高三质检)高营养级动物对低营养级动物具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种“威慑”与“恐惧”的种间关系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某科研人员在1990~2005年间对某地区的喜鹊和环颈雉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过程中发现喜鹊捕食鼠类,鼠会捕食环颈雉的卵和部分植物,同时该地区在1990~2005年期间使用了大量鼠药,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