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10.1人口资源核算一、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一)人口数量核算1.人口总量(人口数):时点指标我国十年一次人口普查,五年一次1%的人口抽样调查。普查标准时点:6月30日20:00、7月1日0:0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数129533万人,标准时点北京时间2000年11月1日0时。2.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的5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年,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初步下降的人口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1952-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快速发展,这期间年人口出生率30‰以上,死亡率10.08‰,人口自然增长率20‰以上,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第二阶段1958-1961年,非正常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1960年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负增长的年份。第三阶段1962-1970年,恢复性的高水平出生率和持续下降的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一个补偿性的生育高峰。最高出生率1963年43.37‰。第四阶段1971-1979年,迅速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低死亡率,较高速度又呈下降式的人口增长。第五阶段1980至今,低位缓慢而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死亡率,人口缓慢而持续的增长。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低于10‰。3.户籍人口4.现住人口:调查时点上实际居住于某国或某地区的全部人口5.常住人口:调查时点在某地区实际居住一定时间的全部人口具体范畴包括:(1)常住户籍人口: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2)外来人口:居住半年以上(3)持有“口袋户口”的人口:调查时在本地居住且在任何地方还没有登记常住户口者与户籍人口差别体现在“外来人口”、“外出人口”和“口袋人口”的调整上,户籍人口总是小于或等于常住人口。我国人口统计分人口普查和户籍登记(经常性行政记录),前者提供“常住人口”数据,后者提供“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据。常住人口与现住人口的差别:常住人口=现住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入人口现住人口=常住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入人口农村家庭常住人口的具体统计规定:(1)户籍常住人口(2)外出从业人员6个月以上,收入主要带回家中,(3)在家居住,生活与本户连为一体的(4)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走读除外),常年在外且有稳定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包括外出探亲、就医等),不计入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遵循“常住属性”“口袋户口”现象起因: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口袋户口”比较多,一是有些人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就业后,户口不愿意迁过去;二是因为毕业时没有找到正式单位。问题:就业不稳定,缺少安全保障,住房困难,社会保障缺失,等等。而从2003年8月1日起,《厦门市户籍管理若干规定》施行后,优先引进高素质人才,引导人才集聚,凡是愿意到我市工作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不管是否落实好接收单位,都准许其将户口先迁入本市。这样一般不会再产生新的“口袋户口”问题。——中国人口网(二)人口结构核算1.性别结构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96~106之间是正常的)现状:2006年我国0~4岁性别比120.72。性别比失衡表现: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东部、中部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差异明显,且差异在继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归为四类:一是对出生女婴的瞒报、漏报、谎报;二是各种方式的性别选择性流产;三是溺婴和弃婴现象的发生;四是女婴死亡率的上升。2.年龄构成年龄构成(人口老龄化)劳动适龄人口: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现在国际通行的劳动年龄界限为15-65周岁育龄妇女人口组为15-49岁的妇女3.经济和社会结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转非)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文盲、半文盲、非文盲等4.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城乡分布什么是人口老龄化?联合国1956年《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14岁及以下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老少人口比例(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在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