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审计评价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财经法规及审计证据,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界定和评判,作出结论性意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客观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客观地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程度和应承担的责任。(二)准确性原则。要求审计评价用语准确,措辞应用恰当,是非清楚明白,界定责任明确,以事实为依据,少用修饰性语言,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或漫无边际,高谈阔论,任意发挥。(三)重要性原则。要求审计评价中必须突出重点,即对与经济责任的履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必须评价,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无重大影响的事项,可较少评价或不予评价,并就事项性质和数额大小来选择评价的重点。(四)谨慎性原则。要求审计评价中坚持稳健、谨慎的态度。对非审计事项不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或超出任期内法定经济责任范围的事项不评价;对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评价;对某些审计事项,如一些失于偏颇的指标、计划等,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后发表意见。(五)写实性原则。要求审计评价,集中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已经发生的经济责任从性质、程度、直接与主管等方面加以确认。对这些事项发生的原因、处理经过,造成的后果给予充分的说明,明确领导干部在这些事项运作中所起的作用,进而确定其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第三十九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一)单项评价,是指就某一具体审计事项,根据审计结果,对照审计标准所进行的评定。(二)专题评价,是指就某类审计事项,根据审计结果,对照审计标准所进行的专门评定。(三)综合评价,是指就被审计地区、部门、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根据审计结果,对照审计标准,从总体作出的全面评定。第四十条审计评价的内容(一)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根据任期内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影响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二)对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评价;(三)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评价;(四)对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情况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五)对重点资金、重大项目的效益性进行评价;(六)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资金使用效益差、国有资产流失、经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方面的责任进行评价。(七)对领导干部个人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进行评价。第四十一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关键环节是要通过审计确认领导干部个人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直接责任:指领导干部对其任职期间的下列行为应当负有的责任:1.个人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2.个人独断专行,违反民主决策程序,导致国家重大损失的行为;3.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4.由于个人失职、渎职,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5.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主管责任:指领导干部对其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在确认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时,还应该正确区分以下不同类型、性质和情节的经济责任:决策责任和执行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第四十二条区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方法(一)地区、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所有经济工作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但并不是全部责任。按照职责分工,领导干部只对其分工负责的部分经济工作承担直接经济责任,对其他领导成员分工负责的部分经济工作只承担间接经济责任即主管责任。(二)对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决策情况的责任认定,由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集体决策过程中具有最终决定权,所以该领导干部应负直接经济责任,但审计评价时应当说明集体决策的事实情况。在召开党委会议集体研究决策情况下,应通过查看会议记录等资料,按照党委会议的有关原则确定经济责任。(三)在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