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所得税考情分析本章内容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编写,该准则是一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特别是我国首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它是会计准则体系中最难的内容之一。本章内容在考试中既可能出现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这些客观题题型中,又很可能与其他章节内容结合出计算分析题或综合题。因此,本章内容非常重要。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分布年份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合计2007年---12分-12分2006年------2005年------本章主要考点1.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2.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3.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4.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引言提示:为了使大家对于所得税会计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性认识,在概述部分我们舍弃掉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仅就一般情况介绍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原理。至于更全面的内容在概述之后进行讲解。一、所得税在会计中的体现所得税的核算是会计核算中的难点,应分成两条线: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1.应交所得税(1)应交所得税是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额)×所得税税率(2)应交所得税作为负债核算,在核算中,设置“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进行核算;(3)应交所得税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负债中。2.所得税费用(1)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的规定计算的;(2)所得税费用作为费用核算,在核算中设置“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核算;(3)所得税费用列示在利润表中。二、所得税会计解决的问题及其思路1.解决的问题:所得税会计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应交所得税基础上如何确定所得税费用。2.解决的思路:(1)最简单的方法——应付税款法,即将当期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缺点:这是收付实现制的思路,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要求。为了实现会计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确定所得税费用。(2)新准则规定的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例1】某企业2007年12月5日以100万元购入某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80万元。【答疑编号12150101】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此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万元。如果未来出售该股票,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抵扣的金额为100万元,这里的100万元,即为该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这样,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就出现了20万元的差异。由于税法不认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以这20万元的差异,在2007年不能在税前抵扣。但税法也不是永远不认可,而是在实际发生时认可,即在未来处置时可以税前抵扣20万元。如果所得税率为25%,则会导致未来少纳税5万元。即这一差异很可能会在未来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减少,并且金额是可以确定的,因此,满足了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一项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5万元(假设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期初余额为0,企业未来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税额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假设企业2007年按照税法规定应交所得税为100万元,则企业应做如下会计处理:【答疑编号12150102】借:所得税费用95③(倒挤)递延所得税资产5②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0①【例2】在上例中,假设12月31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2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应作如下会计处理:【答疑编号12150103】借:所得税费用10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0借:所得税费用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5或者合并上面两笔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10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5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0【例3】假设例2中企业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余额为10万元,则应冲回5万元。【答疑编号12150104】借:所得税费用95递延所得税负债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0三、所得税核算的基本程序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核算有三个步骤:1.计算应交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率2.计算暂时性差异的影响额,分别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期末余额①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