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全力推动投资及大买资源以保增长去年下半年至今,中央出台4万亿元的投资项目已分别投资于:一、廉租住房4000亿元;二、农村水电路气等3700亿元;三、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城市电网改进15000亿元;四、医疗、教育、文化1500亿元;五、节能减煤、生态工程2100亿元;六、自主创新、技术改造3700亿元;七、灾后重建1万亿元。2009年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支持六十万个城镇(或乡村)兴建道路及基建、投资铁路网络、桥梁及水坝,另计划兴建一亿套微利房……。而2月份,国内的投资较去年同期升26.5%(1月及2月份共投入10.3亿元人民币),其中铁路投资上升三倍,农业方面上升一倍,煤矿方面投资上升59.6%。由于出口回落25.7%,政府希望透过投资去抵销出口下降的影响。同时,国内2月进口铜矿较去年上升41.5%,即有33万多吨未经精炼的铜矿或半制成品进口,而相比去年12月只有1.15万吨,今年1月份升至23万多吨。具体在商品价格上,铜价由去年12月的1.3美元/磅一直回稳,近日已形成四个月的新高,可见,国际金属价格或资源的回暖与中国全力“保八”有莫大关系。图1:伦敦铜价似已走出困境,短期强势格局已经打开资料来源:文华财经中国国际期货·研发系列2009年03月20日星期五中国大买海外资源以保增长研究中心明枫电话:0755-23818371电邮:szmingfeng@126.com财经·投资随笔系列:1、CPI与PPI双降复苏之说未免太早(2009.03.15)2、内暑外寒渭泾分明(2009.02.25)3、美元黄金缘何双飞(2009.02.10)财经·投资随笔对于GDP见底论的商榷近来,关于国内GDP增速去年四季度已经见底,或今年一二季度将见底的言论,充斥于各大财经媒体;显然,其倾向性紧跟中央政府判断的指挥棒,判断逻辑的严密性值得推敲。我们并无意低估中国经济复苏的潜力,也不否认中国经济先于欧盟复苏的可能性,但这必须基于对于各种影响“保增长”的力量的清醒把握;而且因为基调是“保”,所以判断未来趋势的原则应该是,有利的因素不能高估,不利的因素不能低估。首先何以判断GDP增速数据见底?我们发现,中国GDP规模变动的季节性非常强,呈现“一季度环比下降,二三季度环比低幅增长,四季度高幅增长”的变化,其原因与投资和消费规模的季节性变动(两者的季度规模环比变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有关。因此,直接推算的GDP环比增速变动不能直接反映宏观经济规模的变动趋势。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性的消除季节性因素得出更有价值的环比增速数据,但相信由于计算的复杂化,得出数据的可靠程度恐怕也要大打折扣。当然,理论上剔除掉季节因素之后GDP环比增速也许更加准确,但考虑到政府公布数据的不完整,实际计算必然产生隔阂,特别是在名义经济规模和物价均处于动荡的时候,会极大的影响到结论的准确性。正是基于GDP规模变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GDP同比增速在反映宏观经济趋势变动上滞后性并不强,我们对于GDP是否见底探讨的主要参考指标也是GDP同比增速数据。出口及消费乏力,单靠投资的保八渗水分从三驾马车来看,由于进口增速更大幅度的下滑,净出口增速对比三季度反而可能出现反弹,而消费实际增速并没有明显下滑迹象,问题主要发生在投资,特别是原材料的“去库存化”上;而去年12月和1月的PMI指数反弹则是在原材料生产行业急于“去库存化”之后,恰逢基建投资迅速启动形成新的原材料需求,PMI最近两个月的持续反弹主要反映的也是原材料生产行业的贡献。换句话说,去年12月和1月PMI的反弹属于“技术性反弹”,其能否持续还尚待观察。另外,CPI及PPI同比呈双降格局,而部分人士认为去年同期位居通胀高峰期使得近期物价指数下降属正常现象,我们也正视到这一因素,但由于这是国际上通行测量物价的标准方法,所以这是一个合理的采样数据。同时有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就是这一下降数据是199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就算经调整季节因素后,这一跌幅还是非常惊人的,表明过去数月的消费信心的确受到严重打击。同时,PMI数据虽呈现持续反弹态势,但消费信心并没有在过去数月显露出来,单靠基建投资以扭转消费信心下行的趋势显然未必见效。因此,在外需疲软而出口乏力,消费增长改善力度缓慢之下,一味大推基建投资下或许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