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内容提示本章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它有哪些基本职能?会计的目标是什么?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和一般原则是什么?会计核算有哪些主要方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会计课程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也就是本章的内容。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在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为了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必然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人们一方面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注重劳动耗费的高低,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是生产的客观要求。人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不断地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对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进行计量、计算、记录和登记,这便产生了最初的会计。会计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有“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原始计算记录的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阶段。但还不能认为它是会计的产生,因为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规模较小,劳动分工较粗,会计的计算和记录活动也很简单,仅仅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并没有形成会计的独立职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十四卷1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到了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前770年),出现了“会计”这个词,并有了专称之为计,又有岁终的总合核算,称之为会,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考核王朝财赋收支的目的。是会计执行独立管理职能的标志。与此同时,我国的会计核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创建了“四柱结算法”,通过“旧管(即期初结存)+新收(即本期收入)-开除(即本期支出)=实在(即期末结存)”的基本公式进行结账,为我国通行的单式记账法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的会计出现“龙门账”的会计核算方法。它把全部经济业务划分为“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该”(指全部负债)四大类。并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相当于现在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后来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又出现了“四脚账”,对每一笔的经济业务既登记它的来账方面,又登记它的去账方面,借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已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过渡。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影响,使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在他的《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的《簿记论》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标志着借贷复式记账法由民间的运用上升为有理论依据的方法。借贷复式记账法在清朝后期传入我国,并相继传到全世界,为世界上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发展过程。同时实践表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理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52页)二、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我国《会计法》将会计的基本职能定命为核算与监督。(一)核算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反映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记账是指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算账是指在记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报账是指在算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二)监督职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