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造价控制的若干措施(2005年12月7日浙江省交通厅浙交[2005]372号发布)为合理控制高速公路造价,经研究,宜从设计入手,对选线、桥隧构造物、路基路面、交通工程、沿线设施及设计审查等方面提出若干措施,予以试行。一、选线(一)工可阶段应对所经地区的发展规划、地形地质条件、河流水系、农田水利设施、房屋建筑、土地资源、行政区划、自然及人文景观等因素进行充分调查,经综合分析论证,合理确定线位。(二)选线应充分利用数字地形模型、地质遥感等先进的选线辅助技术,地质勘察深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体现地形地质选线和环保选线,提高选线的效率和质量。(三)路线平、纵面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桥梁、隧道、互通立交等结构物的选址和合理规模,严格控制互通立交的数量和规模。(四)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结合环保要求,合理采用分段设计速度和不同的断面布置型式,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合理选用小于“一般值”的平、纵面指标,充分体现安全协调、环保节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五)必须充分考虑和合理确定高速公路与河道、铁路、地方道路及管线等交叉的位置和形式,有效降低路基高度,以节约用地和控制造价。二、桥梁(一)特大桥和大桥的桥址、桥型必须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比选时应结合桥址地质状况和路线及路基方案的调整,在符合规范要求基础上,体现安全耐久、经济舒适的综合效益。(二)中小跨径桥梁上部结构形式,可参考表1选用。(三)中小桥宜采用标准化经济跨径,经济跨径可参考表2选用,同一合同段内跨径宜少于三种,以利工厂化施工。(四)基础型式必须根据具体的地质资料确定,可参考表3。(五)桥墩可根据不同墩高采用不同的形式,参考表4。六)桥台设计应根据地质资料计算确定柱式台、肋式台的临界高度,台高一般应分别控制在6米、10米以内为宜,超过控制值的应加强验算。1.桥台高度较低,侧向及台前可设锥坡时,宜选用柱式台。2.桥台高度较高,侧向及台前可设锥坡时,宜选用肋式桥台。3.地质条件较好,侧向可设锥坡时,宜选用U型桥台。三、交叉(一)除有政治、军事等特殊需要外,设置互通一般应满足建成年出入交通量500pcu/d以上。(二)必须严格控制互通间距和规模,根据我省实际,互通(含枢纽互通)间距宜按表5控制。(三)互通形式必须因地制宜、灵活采用,在确保安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压缩规模,减少用地。(四)互通连接线设置以就近连接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为原则,纳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规模的连接线等级为二级,长度不超过4公里。(五)分离式交叉的设置。平原微丘区原则上以被交道路上跨主线为宜,下穿主线的被交道路应优先考虑采取降低地面标高等措施;山岭重丘区可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主线上跨或下穿;重要的被交道路应进行交叉方案的综合比较。(六)通道设置应充分利用分离交叉及主线桥梁,应结合地方道路网改造、利用施工便道和排水构造物等合并设置通道。通道间距原则上平原区每公里应不多于2个,山岭区每公里应不多于1个。(七)当人通与机通、汽通相近时应尽量合并设置,当下穿主线时,应优先考虑采取降低通道地面标高以降低主线路堤高度的措施;合并设置时,可分幅设置,保证地面上人通净高,机动车道则宜通过下挖满足净空要求,以减少通道工程量。(八)通道净空必须严格执行标准规定的功能要求,不应人为提高净空尺寸,一般宜采用箱型或板式等结构,以有效降低主线填土高度。四、隧道(一)隧道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地质选址,准确把握隧址工程条件,避开不良地质区域。(二)必须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接线情况采用合理的隧道形式,根据隧道的不同长度宜按表6选择隧道形式。(三)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合理确定洞口位置,洞门形式应安全协调、简洁环保。(四)对IV、V级围岩,根据埋深、地质形态和施工工艺方面的差异性,同一级围岩应采用两种断面设计,并说明适用条件,以进一步提高断面设计的针对性。(五)施工中,必须加强隧道量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隧道支护方案,以确保隧道安全,当地质条件较好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变更支护方案或减少支护措施。五、路基路面(一)合理降低填土高度是减少软土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