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薄伽梵入深明法門三昧,是時,復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之行。見五蘊皆自性空。於是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壽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亦不異色,受想行識,亦知是空。舍利子!以是諸法性空無相,不生不滅,無垢亦無離垢,無減無增。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究竟涅槃,三世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得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成佛道。故應諦知般若波羅蜜多咒,是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除一苦咒,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爹雅他:嗡!噶德、噶德、巴喇噶德、巴喇桑噶德、菩提娑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習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於是薄伽梵從三昧起,告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復云:「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行,一切如來亦皆隨喜。」薄伽梵作是語已,壽命具足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暨諸眷屬,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一切世間,皆大歡喜,宣讚佛旨。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洛桑嘉措講授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四至十七日于美國洛杉磯林耿如整理一、前言在漢地的佛教徒,大家都會很重視心經,同樣的,在西藏也非常重視心經。以前在西藏赤松得贊國王的時候,把大藏經譯好之後,開始創立一種規矩,就是每天要把所有大藏經唸完一遍。剛開始,寺院各自分開,每天都會唸誦;但時間長久無法實行,最後才向國王請求,改為每天念誦心經,以心經來代替所有的經。同樣,每十五天布薩的時候也要念誦心經,這種習俗至今仍存在;因為念誦心經等於唸誦了所有的般若經;心經含攝了所有般若經最重要最精華部份,般若經扼要都在心經裡面。在三大寺每天都念誦心經,哲蚌寺念誦心經,不會像剛才用唱誦的方式;但在色拉寺就有這種習俗,他們用很慢的調唱誦,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傳說從在拉薩附近的色拉寺開始唱唸心經時出發,到拉薩買完東西回來,這一遍還不會唱完。一邊慢慢唱誦心經,一邊觀想心經的內涵;心經的內涵,值得我們去思惟、去觀察。以前在西藏,講解心經的人不多,但依心經的內涵修持,思惟的人很多。到了印度之後,講解心經的人也慢慢多了。以我個人來說,自己也喜歡思惟心經的內涵。很久以前對心經所說的內涵,覺得自己了解一些,我也曾經講解過一次,那時我因為覺得自己都已了解,沒有參考註解論本,自己就這樣講解。後來我參考解釋的論文,對於上次我講的是不是很完全,就有一點懷疑了。心經的註解,高僧都有不同的解釋。我看過一些不同的解釋,但都不能讓我很滿意。這一本是由江揚嘎為羅珠大師所寫的心經解釋論本,也不是很廣,也不是很略,覺得是很適當的講解,所以我想以這本為依據來講解心經的內涵。這位江揚嘎為羅珠大德是哲蚌寺一位很有學問的高僧,據傳說他能直接與文殊師利菩薩問答;因此,特別在見解方面的註解,有好多論文。現在我依據他的註釋來向你們解釋。他先釋經名,緊接著就是頂禮,向文殊師利菩薩頂禮。頂禮之後有一偈頌,是頂禮及發願註寫這個解釋。第一句第二句的內容是:不管菩薩或是二乘聲聞緣覺,凡是希求解脫或佛果位,都必須透過空性,了解空性之後才能達到希求的果位。內容和大手印最後所說,解脫無二門的意思很相似,說明要走向解脫或佛果的地位,必須經過了解空性的大門。第三句是說,不管希求解脫也好,希求佛果也好,必須要走的大道,就是空正見。誰說的唯有這一條大道呢?是恩德無邊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大道,我要向他頂禮。恩德無邊的導師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