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XX年主题研讨会发言稿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主题研讨会发言稿一、成就与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我国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树立了全球体育大国的形象,奠定了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基石;从单位体育到社会体育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群众体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就是由单位体育向社会体育的演进。随着单位制的消解,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多项目标关联,多个主体协同,多种机制耦合的社会体育迅速崛起。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迅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保证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识。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大体育理念已成为体育工作的定位。国务院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部署落实、评价激励等环节上解决好全民健身工作的摆位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3.9%,城乡居民身体素质逐年提高。从举国体制到政府、社会与市场协同我国举国体制在保障冬夏两个奥运会和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竞技体育全面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对竞技体育价值功能重新定位,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全运会制度创新改革,备战奥运模式从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迈进,项目中心管理功能弱化到协会备战实权化转型,奥运备战实现国家、地方、社会多元化模式,举国体制优势向社会化、协会化、市场化、个体化立体化机制转型;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个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20XX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9011.3亿元,实现增加值6474.8亿元,与20XX年4628.0亿元相比,涨幅达到310.8%,年均增长率为19.32%;同时,体第1页共9页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核心层,以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等业态为外围层,以体育制造、体育建筑等为相关层的门类体系。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和知名品牌。体育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的体育产业已经成长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空间;从为国争光到体育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现是通过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运动队精神的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1996年的中华体育精神20XX年的北京奥运精神,成为中国各项体育工作的精神指南。1979年陈肖霞获得跳水世界冠军后媒体提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81年男排获胜引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体育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思潮。及时回应时代主题和适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经验;从封闭到开放我国体育外交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架起了不同政治外交之间的桥梁,通过成功开创处理台湾问题的奥运模式首先在国际竞技场上实现一国两制构想,松动中韩冻土,融化中日之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北京冬奥运会等实践和探索,以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开放文明、友好和谐的大国形象改变着西方对中国封闭、刻板的印象,通过不断提升我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塑造着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体育形象;从体质教育到运动教育从1978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9年《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到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强调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评定标准最根本的是看学生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学校体育地位明显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遏制。90年代开始强调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的重要途径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标志的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从《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到中央7号文件的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对学校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