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萨特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改造及其意义——存在主义生存本体论的一段内在理论演进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建立了一种以虚无为核心的独特的生存本体论,其基本思想主要源自于对海德格尔此在生存本体论的继承与改造。萨特采取了两大改造步骤,一是将此在展现、了解为意识的存在,此在为“根”改造为直接以意识为“根”;二是将意识本身的存在(自为、人)进一步阐发、详尽论证为虚无而自由的存在,此在生存本体论被“发展”为虚无—生存在体论。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改造以彻底贯彻主观性原则并将其引向绝对自由论为总体特征。文章最后深入剖析了萨特作这番改造的理论及社会意义,并对“误解说”、“倒退说”作了具体辩析。作者袁久宏,1965年生,198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在东南大学文学院执教。通过人的存在或生存(Existence,译为人的存在、生存或实存均可)来揭示存在的一般意义,这是海德格尔以来存在主义本体论的共同特点,存在主义建立的本体论因此可统称为“生存本体论”。生存本体在不同的存在主义者那里具有不同的形式,这主要可归因于他们对人的存在何以具有本体的意义及人的存在的本质特性为何等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在生存本体论的发展中,海德格尔与萨特的生存本体论影响最大。这是两个既有重大差别又有内在联系的生存本体论思想体系。一般认为,萨特的生存本体论虽有多方面思想渊源,但最主要的是源自海德格尔此在生存本体论。进一步的问题是,萨特究竟是如何继承与改造海德格尔思想的?经过一番改造后萨特建立起了怎样一种生存本体论?改造及其结果的意义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意在廓清生存本体论发展的一段历史,展示从海德格尔此在生存本体论到萨特虚无—生存本体论的一段内在演化过程,深化我们对存在主义发展的认识与研究。一、将此在为“根”改造为意识为“根”1927年海德格尔发表巨著《存在与时间》,该书试图通过对此在(Dasein)这一特殊的存在者的生存状态的分析,来达到哲学史上几千年来一直蔽而不明的存在(Sein)问题的解答。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此在能通过自己的“去存在”即生存而把存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换句话说,存在的意义就在人的生存状态及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的领悟之中开展出来,揭示了此在(人)的生存状态的奥秘,也就能揭示存在的意义。由此,海德格尔反复强调本体论应以此在为“根”(根基、基础),此在的生存本身即是本体论向来追寻却又向被遗忘的存在的意义的源泉,即本体本身,这就是海德格尔此在生存本体论的大致思路。1943年,经过多年构思,萨特发表其本体论代表作《存在与虚无》。该书以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为基本方法,以揭示人的存在的虚无本质及其与自在存在的关系为基本主题,提出了一种以虚无为核心的独特的生存本体论。萨特的虚无—生存本体论的提出与确立,同海德格尔此在生存本体论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是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直接走过来并加以批评重构、改造翻新的产物,如萨特自己所坦言,是长期精心解读、钻研《存在与时间》以及《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的“直接产物”。[(1)]萨特肯定了海德格尔把“在世”的人摆到本体论的中心位置并以生存为本体的基本思路。萨特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从根本上说即是承继了这一根本思路,而且,海德格尔围绕这一思路提出的许多艰深晦涩的基本思想还正经由萨特的复述、解释与发挥而得以明朗化、“公开化”并向社会扩散。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应看到,《存在与虚无》所代表的萨特生存本体论也决不是对海德格尔阐释的生存本体论思想的简单重述,它在继承与“公开”其基本思想与思路的同时,更包含着对海德格尔原有思想及体系的艰苦的理论改造及由此而来的对海德格尔的刷新,从而开展出了生存本体论的“新”型态。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改造及刷新,首先突出地表现在他不满海德格尔的那个怪里怪气的此在概念以及以此概念的演绎为基础提出的生存本体论论证思路。他在把海德格尔的此在“公开”为“意识的存在”的同时,力主生存本体论只有牢牢地置“根”于意识这块“基地”才能获得透彻明晰的阐发与证明。换言之,萨特改造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