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蝶变比翼齐飞黔江渝东南崛起一座特色品质新城一座城市,发展总伴随着版图的扩张,有迹可循。西至黔州桥,东到下坝。多年来,黔江城沿着黔江河和城北河冲积出的一片狭长河谷地带蔓延生长,块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1.5平方公里长大为2009年的12.8平方公里。城市的快速扩张,已让黔江老城区几无拓展空间。城市蝶变,谋定而动,一出“双城记”正在上演。2011年,黔江区启动了新一轮城乡总规编制,根据规划:2016年,黔江将新增城市建成面积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8万人,再造一个黔江城,基本建成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2020年,新城建成区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与工业园区、老城区等城市组团一起形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的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蓝图已然铺开,武陵山区腹地,黔江在群山中突围:循“城市东进”路径,“一城四组团”城市骨架基本成型,老城脱胎换骨,新城靓容初露,区域中心城市雏形已现。“城市东进”渝东南中心城市建设快速推进2012年3月29日,黔江区召开加快城市东进工作会,黔江新城管委会与该区城投集团签订2012年城市东进工作目标责任书,打通了城市东进“资金、建设、用地、征地拆迁”这几大难题的任督二脉。会上,黔江区委书记杨宏伟强调,抓好城市东进就是抓住了城市建设的“牛鼻子”,“只有加快城市东进,迅速做大城市体量,才能抢占发展先机,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东进,东进!2012年初,黔江区第三次党代会再次吹响“城市东进”号角,拉开了黔江东进新的序幕。事实上,黔江东进从2008年开始启程,该区引进碧桂园、新疆建设兵团、力帆集团、中科建设集团、浙江国旅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总投资200多亿元,以“造城”方式推进城市东进战略。老城区东部,酉阳山以东,以火车站为核心的正阳组团和以武陵山机场为核心的舟白组团,成为黔江城市东进战略布局的“棋盘”要地。经过3年努力,而今,黔江中心城区内老城区、正阳、舟白、青杠“四星罗列”,“一城四组团”城市骨架基本成型。其中,新城以正阳、舟白两条隧道与老城贯通,城市大件正在撑起新城脊梁:基础设施、重要公共建筑、行政事业单位东迁、六大市场等建设,及火车站、行政中心、组团结合部、职教孵化区四大区域开发加快推进,基本形成“两纵六横”的新城交通网络。对外连接交通四通八达,渝怀铁路二级站、武陵山机场建于区内,渝湘高速公路在新城设有互通出口,319国道、202省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黔恩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的黔张常铁路、黔毕昭铁路、渝黔城际高铁在此交汇。城市化进程中,单纯地城市扩容,将带来城市空心化问题。黔江“城市东进”战略,不只是城市地盘的扩张,也是城市肌体完善的过程。“城市建设不是花枝招展的表面文章,它是一件系统、精确、有效的工程,支撑着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对集聚人气商气、推动地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杨宏伟说。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未来版图的布局,黔江新城将被打造成渝东南及毗邻区域以商贸物流、职业教育、旅游休闲服务、片区职能服务、居住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中心,以工业为承载的产业集聚中心,以及黔江的行政中心、交通文化枢纽。随着重大基础设施的稳步推进,渝东南第一所真正大学--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第二大图书馆--黔江区公共图书馆以及渝东南职教园区等文化高地建成投用,为品质新城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双重保障;黔江新城地标--城投大厦、武陵避暑胜地--黔江峡谷公园、黔江土家苗寨风貌--凉水井老街等商贸旅游重要节点为品质新城再添亮点;政府保障性住房、居民安置区、普通商品房、高端商品房建设共同推进,让品质新城逐步建立起健康的住房体系;污水处理厂、民族医院等众多服务设施的配备,让新城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年内正阳大道全线贯通后,其西侧17.3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就将全部显现出来,加上老城区,累计形成35平方公里城市骨架。”黔江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指着挂在墙上的《黔江区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说,“2015年,13.5公里长的东外环路打通后,将形成50平方公里城市骨架,初步具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模。”“峡谷峡江”山水之间建品质新城驱车进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