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元氏投资沃土元氏县是个半山区县,辖6镇9乡、1个街道办事处,208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42万,行政区划总面积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9万亩。元氏县历史悠久,战国初期赵国封公子元于此,故名元氏。西汉初设置为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是汉明帝刘庄的诞生地,战国名将李牧、楚汉名士李左车的故乡,是河北省内少数几个没有改过县名的两千年古县。西汉初年(公元前204年)置常山郡于元氏,现在的元氏县故城村一带,做为常山郡郡址、常山国国都近500年,古城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封龙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历史上有七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两百多处摩崖石刻,河北省境内唯一现存的两通汉碑“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仍在封龙山汉碑堂妥善保存。封龙山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以研究自然科学见长的书院,金元时期的李冶在此完成了以高次方程为主的数学专著《测圆海镜》、《益古演段》,研究成果比西方早三百年。元氏县是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南大门,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北距石家庄20公里,南望邯郸,东临衡水,西接太原,境内公路干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青银高速纵横东南西北,107国道,石邢公路、京赞公路、井元公路形成了境内“三纵一横”的基本框架,全县境内有公路211条,通车里程812公里。从这里乘车30分钟可达石家庄机场,县境内有3个客货运火车站,铁路年吞吐量60万吨,拥有铁路专用线6条,总长达5.2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使这里成为晋煤东运,果菜南运的黄金枢纽,也为元氏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元氏县东部平原土地肥沃,素有“粮仓棉海”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以及蔬菜瓜果等,西部山区有满山红石榴,优质核桃、无核黑枣、大红袍柿子等,人称“元氏四宝”。元氏县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已经初步探明有蛇纹石、石英石、龟矿石、石灰石、铁矿石和优质煤等几十种矿藏,且品质高,储量丰富,境内有山场面积25万亩,其中荒山21万亩,发展林木、养殖业条件优越。元氏县自然风光秀丽,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封龙山做为河北第一文化历史名山,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有七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二大道观,二百多处摩崖石刻,在我国文化史、文字史、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山下有无桥合葬墓遗址,合葬墓被列为元氏八景之一,封龙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研究自然科学而建成的书院,造就出了汉里公、唐郭元、宋里方等名列中华精传的致博和科学人才,汉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国汉碑有30块,封龙山汉碑就占了7通,封龙山东西2公里有旅游度假区蟠龙湖,蟠龙湖开发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5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婉如人间仙境,是休闲的理想场所。封龙山和蟠龙湖景区的开发建设也使元氏县享有了省会西南花园的美誉。同时元氏县还有常山古郡址,西周遗址,拥有千年古化石百果树的香山普济禅院的诸多人文景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元氏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县域经济已初步形成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城乡村一盘棋,内外型一齐上的新型经济格局。以建设省会南部大郊县的目标定位,实施了县城“一城三区”(新城区扩容、旧城区古貌恢复、工业区提质)、工业“两区、一带”(“两区”,即石家庄南部工业区(元氏区)和城东产业聚集区;“一带”,即107国道经济带,包括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元氏区)和马村新兴产业聚集区)和农业“五五工程”(山区乡镇发展五万亩核桃、五万亩石榴、五万亩大枣、五万亩柿子,平原乡镇发展五万亩现代设施农业)战略。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1、经济总量实现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9.1亿元,增长12.2%,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1亿元,增长24.4%。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4.93万吨。油料产量0.76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完成4.35万吨、5.18万吨、8万吨;2、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亿元,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