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安县发展工业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摘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吸取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及教训,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并驾齐驱,互惠互利。本文结合云安山区的工业发展现状和环境现状,在分析造成当前环境状况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发展规划需加强环境保护。【关键词】科学发展工业污染环境保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这个观点。事实上,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发展,而是认为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联。发展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当代人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因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都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富民强国,良好的环境是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环境污染有悖于发展经济的初衷。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因此,所谓的科学发展,就是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方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创造双赢局面。因此,科学发展工业和环境保护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本文拟就云安县科学发展工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作一个个人的思考。一、云安县当前的工业总体情况据统计,云安县境内的主要工业有:松脂生产企业4家,产量约年产松脂20000吨;水泥生产企业6家(含市属企业),水泥生产总量约每年700万吨;硫酸生产企业6家,年产量约50万吨;陶瓷制造企业1家;个体石材加工企业约530家,主要分布在国道324线云安县境内的石城、镇安段;还有塑料加工、有机玻璃制造、皮革加工等企业,总体来说,云安县工业量小,产品结构简单。云安县现有的工业分布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既集中,又分散。集中的一面表现在主要的工业集中于交通便利的县城区(西江黄金水道)和国道324线的石城、镇安路段两翼,基本连成一片。分散的一面表现在主要工业分散于县城区的四周,形成对县城的包围圈,不利于县城大气环境保护。石城、镇安石材加工业分布于白石河托洞、镇安段两岸,且规模小,排污点零散,不利于集中处理。二、云安县在发展工业中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一)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云安县的工业主要是资源型,并集中在县城区内,造成县城空气环境质量欠佳,大气中主要污染(TSP)有超标现象。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由于受到一些企业排放废气污染,已造成减产甚至失收。云安县是山区县,它的地理条件是山多平地少。而平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或资源丰富的地方就是发展工业的最有利的自然条件,而这些地方也正好是自然人口发展的最佳场所。工业生产排放废气中的污染物由于受山体的屏障,且局部地区的涡流、湍流强,造成大气的不稳定,污染物难于扩散,容易造成地区性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大气环境容量,从而产生局部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这种环境污染问题必然影响着人居环境,甚至是对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困扰。近年来,云安县城的冬城、大庆等村不时有村民投诉当地农作物减产甚至失收的状况,经有关专家鉴定,农作物失收现象确实是由于一些化工厂废气排放污染环境所致。(二)水资源相对缺乏部分地方水质性缺水和水源性缺水问题并存。水质性缺水主要反映在云安县境内的白石河和逢远河,由于受到工业废水污染,两河的水质分别是Ⅳ类和Ⅲ类,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水源性缺水一部分是受采矿的影响,造成水源干枯,如县城大庆和庆丰等地,另一部分是由于一些地方过于注重农业经济,过度地开发种植,如大量地种植柑桔等,严重破坏植被,使得土地涵养水分能力低,失去森林效能,也造成缺水现象。(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山区工业基本上是以资源型工业为主,这些工业的特点是结合本地的资源,将开发与生产融合为一体,而这种类型的工业往往是能耗大的资源消耗型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