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矫正一、问题的提出(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维护和保持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无病即健康”这一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身体健康仅是当代“健康”概念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最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广大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但是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慢了一拍!据统计,农村小学中至少有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中学或边远地区学校则更高。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探究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因,以预防和化解辅导,力求主动权,心理困惑消灭在萌芽状态。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通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等心理问题。据抽样调查发现,小学生中有34%有心理障碍,28.1%有异常心理,12.5%有心理缺陷。(二)、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从农村小学生的现状出发,旨在探索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有效的预防和矫治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发小学生的潜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二、研究内容(一)、实施的基本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间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也表现在同一特点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正因为不同个体在心理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根本宗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教育。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心理治疗,因此,他应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3、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又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小学生为出发点,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4、民主、平等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了解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与小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是与学生主体性原则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常见的心理问题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新生适应问题儿童在进小学前其主要活动是游戏,进小学后其主要活动为学习。游戏饶有兴趣,儿童乐于参加。而学习却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意愿而改动。儿童进入小学后,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必须按时到校,遵守严格的学习时间和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