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江西大余县东门小学课题组一、课题名称: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二、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进入21世纪,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促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更多技能,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要求。而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教师教育的应用模式之一,能够使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满足学校对教师工作的需要,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然而,现今教师工作日益繁重、责任压力与日俱增已是一个普遍的现实,如何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是培训实施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而诞生的网络教学又为我们的教学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国际上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发展趋向。以网络为重要技术支撑的全新教学方式具有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教育信息化是推行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之一。没有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家赋予教师的责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决定着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速度和历程。在网络技术条件支撑下,进行教师教育的校本培训,在民主、自主、开放的培训环境中完善教师的智能结构,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如果不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就不可能充分利用宏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也不可能极大的开发学生智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掌握与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是终身教育时代对教师个体提出的迫切要求。学校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通过教师校本培训,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良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校教育服务。既然网络具有的优势可以较好地解决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那么,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现今分别针对校本培训模式和网络教学的研究已经开展得比较充分了,但是将两者结合并且以学校为单位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还未展开。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探索出高效的培训模式,将网络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网络更好地为教师校本培训服务,从而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3、课题的实践依据学校是江西省电教示范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络,所有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均设网络终端,采用目前较先进的Windows2000网络操作系统,并与Internet接驳,电教设备、各种资料齐全,为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负责人曾献中校长善于科研组织管理,开拓能力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工作魄力大、热情高,曾获“赣州市十杰校长”称号,有充沛的时间精力组织课题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副校长刘跃辉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开展了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课题组主要成员江涛善于分析、总结科研经验,为实验提供实验理论根据,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课题组其他成员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刘小玲、吴小红、刘雪梅,课件制作水平较高的电脑教师张玉胜等;这些教师均在某项省市级课题实验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他们均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时间保证,能深钻教科研理论,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制好网络课件,搞好各阶段的实验与研究。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1、课题的界定(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信息技术环境:是指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的总和。本课题指的是一种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利用数字化资源、因特网、校园网和网上交流互动工具(论坛、博客)等,集教研、培训、科研为一体,可供不同层次教师自主选择内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互动和多样化的研修环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