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备考导言教育学的结构:基础理论(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外部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一教育的基础理论部分1.教育和教育学教育: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历史:萌芽时期(《论语》、《学记》、《理想国》、《论演说家的培养》)、形成时期(《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多元化发展时期(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雪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2.教育目的:理解和识记概念,类型。3.教育制度:理解和识记概念,类型,区别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历史、发展,把握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二教育的外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三教育的实践部分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德育学习要求一正确识记基本事实和概念,准确理解问题和理论;二把握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三能用教育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答题需要注意:总括性论述、相近概念的区分、条理化、观点联系实际、作用和局限具体分析。大纲解析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组织形式,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三节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的起源和演化1.西方“教育学”的起源和演化古希腊教育学Pedagogue(教仆),英国教育学Pedagogy,19世纪末Education(但词义太广),20世纪50年代educology(教育的学科研究)。2.中国“教育学”的出现和发展用“学”(如爱儒略的《西学凡》、丁韪良德《西学考略》、张之洞的《劝学篇》),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教育学”(Pedagogy)。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教育处于萌芽阶段。中国教育问题的论述有,《论语》、《孟子》、《荀子》、《庄子》韩愈的《师说》、朱熹的《四书集注》、颜元的《存学篇》,其中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问题的专著。西方教育问题的论述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社会学论著。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7世纪,教育学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研究领域;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范畴体系;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605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提出建立教育学。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大教学论》。177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7~19世纪的教育思潮如下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是洛克。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官能或能力;注重古典人文学科;学原则和方法以学生的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注重于生活相关的实科课程;教学原则和方法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自然主义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愿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等。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特点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国家主义教育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代表人物是孔多塞、爱尔维修。基本观点是:教育权应归于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要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