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前言一、电子政务二、经济领域信息化三、社会领域信息化四、城市管理信息化五、信息产业发展六、信息基础设施七、信息化发展环境八、区县信息化九、2008年信息化工作要点前言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2007年是我市实现总体全面达小康目标,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市信息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为根本途径。信息化工作始终坚持“五个更加注重”,一是在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二是在抓紧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三是在加快电子政务内部建设和使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向服务公众的转变;四是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五是在加快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南京市市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全面展示了2007年我市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果,集中反映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和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情况,并对2008年我市信息化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一、电子政务综合政务平台为完善我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的顶层设计,降低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提高各系统之间的融合度和共享效率,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市信息办提出了综合政务平台一期工程建设方案,并于11月19日通过专家评审,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主要有下列四项具体建设内容:1、建设安全与应用支撑体系。安全与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是集成南京市政务内网各业务应用系统中的共性化服务,将应用系统中的安全服务、用户管理、信息共享、应用提供、消息传递等功能进行封装和打包,为政务内网中所有用户和应用系统提供公共的安全服务、基础的应用服务和基本的应用支撑。2、建设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各种安全措施及建立各种安全使用制度,保证电子政务网络中各种系统资源的安全稳定运行,抵御各种攻击、保证各种敏感和非公开信息在传输、存储过程中的安全保密,避免因内部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3、建立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政务资源来源于多个单位,各单位都是分别独立地建设自己的系统,处理自己的数据,数据标准都不一致,在不影响和改变现有系统的前提条件下,需要结合业务应用系统,制定出相关数据规范和标准。4、建设公共数据交换体系。为目前各应用系统数据之间建立共享渠道,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实现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和交换中心功能。权力阳光电子政务平台2007年列入建设计划的31个部门和8个区县全都通过了考核验收,目前实现全市具有行政权力的53个政府部门和13个区县均建成了权力阳光业务系统,完成“两年基本建成权力阳光电子政务平台”的目标任务。1、建成统一的权力阳光运行业务系统。覆盖全市具有行政执法权的所有单位及全部行政权力事项,基本实现各单位信息共享、联网运行,实现市网上政务大厅与21个部门、十三个区县自建权力阳光业务系统对接,做到数据实时交换。2、建成全市行政权力事项动态管理数据库。2007年上半年,结合我市实际、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通过取消、挂起、合并等措施,最终确定市级行政执法事项3700项,其中行政许可254项目,行政处罚2699项,行政征收129项,行政强制112项,其他行政行为506项。编制了《南京市行政职权目录》,建立了行政权力事项动态管理数据库。3、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控制取得了新突破。制定了《南京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行政处罚执行标准,通过建设行政执法标准数据库,建立了数据综合、交叉比对等多种机制,运用电子手段对行政执法运行和自由裁量进行监控,由权力阳光行政执法系统自动控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