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创建旅游发展新模式时间:2010-07-0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旅游业将进入蓬勃发展的全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摆上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而培育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区,正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增创旅游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和新的路径。一、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就是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过程中,在较大规模的空间区域内,围绕形象鲜明的主题和品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高度集聚旅游产业要素,延伸产业链,建成“产品业态丰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功能配套、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作用凸现”的旅游产业园区,在地区和城市的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高的贡献份额,并显现出以下特征和优势:(一)品牌示范区。资源向优势品牌集中,放大和提升区域及城市的旅游品牌,并培育成为旅游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示范区。(二)旅游目的地。园区主题形象凸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要素配套,管理和国际接轨,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成为功能和水平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三)产业增长极。园区内高度集结旅游产业要素,拥有业态丰富的产业集群和充满活力的产业主体,集约程度高,投入产出高,经济效益好,对地方税源和GDP具有较高的贡献份额。(四)就业驱动器。园区能够吸纳和拉动更多的劳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五)核心竞争力。园区旅游业自身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并成为区域或城市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业发展的新探索实践中,多年来不少地方都在进行建立旅游产业集聚区(包括旅游经济特区)的探索。个案一:福建三明市泰宁县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契机,作出建设“海峡旅游(泰宁)产业园”的决定,并且明确“海峡旅游(泰宁)产业园”就是以推进泰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整合泰宁旅游资源,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和体制为突破口,实行系列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而选定的具有“旅游经济特区”概念的发展区域。个案二:2009年11月,浙江宁波梁祝文化产业园奠基。园区规划占地约138公顷,以“爱情之都,浪漫水乡”为主题,将在未来5年内建设“一廊一街四区”,即滨江爱情文化长廊、特色水街、公园游览区、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观光区和特色文化居住区。目标锁定:将园区打造成以梁祝文化为核心,梁祝爱情文化为主题,集聚旅游婚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产业功能为一体的主题旅游区。个案三:江苏无锡灵山景区是近十多年来异军突起的以佛教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世界级精品景区。为放大和提升灵山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灵山景区发展空间从0.8平方公里扩大到33平方公里,即把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山水、生态、人文、社会等资源全部都向“灵山品牌”集中整合,启动建设灵山佛教文化产业园区(佛教文化博览园)。集聚佛教文化、禅修体验、文化创意、生态游憩、康体养生、商旅会展、休闲度假、特色社区等产业要素,加快建设佛教文化产业品牌示范和要素集聚区,最终建成21世纪佛教文化新胜地和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不同的探索,共同的特点:即品牌主题鲜明,管理体制创新,产业要素集聚,规模效应凸现。三、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绝不是简单地“上项目,造景区”,而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的新实践,关键要在体制、政策、管理、人才等方面有所突破,提供保障,协调推进。1.体制创新。模式的创新必须要以体制的创新为前提。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必须打破原来的旅游资源管理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特别是要变革“划地为牢、多头管理、产业脱节、管理分散”的传统体制。根据一些地方的探索实践:就是要在旅游产业集聚区内建立一个跨区域跨部门跨产业的,能够高度整合资源、覆盖产业要素、统筹协调发展、集中高效管理的管理机构(领导体制),并授予相应的行政权限。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