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页逆境农业研究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一、基本情况夏季高温伏旱和秋冬阴雨寡日照是制约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逆境因素。它们常年出现且程度强,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降低其产量及产品品质,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因此,针对这些逆境因子,从机理与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农作物逆境抗性生理、抗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资源节约型所需的新的栽培耕作及化学控制技术研究,为南方丘陵山区逆境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从而起到稳定、提升南方丘陵山区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保证该地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的。为此,在重庆市科委的资助下,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启动了“逆境农业研究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将极大的改善我市逆境农业研究的基础条件,凝聚一支以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生理生态等技术骨干组成的逆境农业研究团队,成为南方丘陵山区逆境农业研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心、全开放型的逆境农业公共实验平台,为市内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提供条件支撑,为南方丘陵山区逆境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实验室主任:雷开荣,男,43岁,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重庆市农作物生物工程中心副主任,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参加作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余篇;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平台“重庆市农作物生物工程中心”、“重庆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的建设,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发现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新材料CQPGMS,以其为基因源,选育出3个符合国家“863”计划制定的核不育两用系鉴定标准、第2页共5页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页性状优良的籼型核不育两用系101s、7646s、3001s等;发现并报道水稻“城野”的苗期阶段性白化现象和特殊标志性状—白绿苗性状,并对其性状遗传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筛选出能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障碍的广谱亲和性种质资源—城野,并以其为亲本,杂交选育出多份广亲和恢复系;开展了甘蓝与萝卜、甘蓝与白芥、油菜与黑芥间体细胞杂交创制育种新材料和目标性状的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工作,并获得甘蓝与萝卜属间体细胞杂交可育后代,创制了甘蓝抗病育种新材料4份。(学术委员会主任:拟聘请中国工程院山仑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相关手续正在完善中。山仑,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的有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等项目,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3部。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9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内部机构学术委员会:由9-13名全国知名学者组成,负责研究事项的决定;管理办公室,挂靠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事务;4个研究室:(1)逆境生理/生态研究室,(2)逆境作物基因资源研究室,(3)逆境种质创新研究室,(4)作物遗传改良研究室。三、主要研究方向(1)逆境作物基因资源研究: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非生物逆境抗(耐)性鉴定评价,非生物逆境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评价及逆境抗/耐性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2)作物逆境生理/生态研究:主要农作物非生物逆境生理研究;非生物逆境因子(高温干旱、阴雨弱光照等)与高光合效率的协调运转机理;非生物逆境因子(高温干旱、阴雨弱光照等)与高收获指数的协调运转机理;提高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调控途径;农作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