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學生總隊德行教育研究初探-以人格培育為核心黃鴻博摘要道德教育的實踐,不僅是純粹知識性、客觀性的教學活動而已,還涉及倫理或道德理念在具體生活中的落實問題。換言之,道德教育必須貫通「知識活動」與「實踐活動」,並將兩者融合為一後,方能由衷地表現出道德行為。然而,個體的行為是其人格的具體表現,個體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會因其人格特質之差異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此說明了,在推動德行教育時必然會與人格產生關聯。人格發展可引導道德行為;相對地,人格發展必須以德行充填其內涵,兩者具有交互作用,意即人格的發展與德行教育是並行且相互影響的。爰此,學生總隊的德行教育目標,係希望能夠在軍事社會化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個人需求、期待和價值等,必須做出調整,適配於組織的德行期待,成為具有正向人格特質的未來海軍幹部。關鍵詞:德行教育、人格、倫理學、新生制度、榮譽制度、學習幹部制度壹、前言。貳、倫理學理論對德行教育的啟示:一、效益論。二、義務論。三、德行論。參、學生德行教育應用模式與實踐途徑、取向:一、大學生發展理論應用模式。二、學生德行教育的實踐途徑與取向。肆、學生總隊德行教育現況分析:一、制度層面。二、輔導管理層面。三、訓育層面。伍、精進學生總隊德行教育之實踐方針:一、制度層面。二、輔導管理層面。海軍官校總隊處長、政治系講師、政大東亞所碩士、國防大學海軍學部九十一年班,主要研究中國大陸問題、兩岸關係、東北亞問題。三、訓育層面。陸、結語。壹、前言二千四百餘年前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470BC-399BC)提出一個著名的哲學爭論,後繼學者稱之為「Akrasia」或「意志力薄弱」(weaknessofwill)。此一爭論的焦點是:一個人知道什麼是好,同時有能力做到,然而不願意做;知道什麼是不好,同時有能力可以不做,但卻做了。蘇格拉底的問題,激起後人非常熱烈的討論,雖然論者對此一問題的解釋不一,對問題的根本原因仍不斷的爭辯中,但「Akrasia」確實是推展道德教育時所面臨的二個難題,至今仍然困惑著所有教育工作者:即「知而不行」與「明知故犯」。1事實上,道德教育是現階段國內通識教育中最重要且最難提升的教學領域。道德教育難以貫徹的原因甚多,然其關鍵在於道德教育的實踐,不僅是純粹知識性、客觀性的教學活動而已,還涉及倫理或道德理念在具體生活中的落實問題。換言之,道德教育必須貫通「知識活動」與「實踐活動」,並將兩者融合為一後方能由衷地表現出道德行為。然而,推動德行教育時必然會與人格產生關聯。根據近代人格心理學研究,發現藉由人格發展可以引導道德行為,相對地,人格發展必須以德行充填其內涵,兩者具有交互作用,意即人格的發展與德行教育是並行且相互影響的。2目前學者對人格(Personality)的定義隨著心理學者所持之人格理論的不同而略有所差異。G.W.Allport曾回顧了五十個被大家所使用的定義及研究方法,最後提出了一個後來被大家公認為典範的定義:「人格是在個人內部的一個心理生理系統(psychophysical)的動力組織(dynamicorganization)。此組織決定了個人對環境所作的獨特適應。」3。DuaneSchultz及SydneyEllenSchultz認為人格是一組獨特而持久的個人內、外在特質的集合,它會因不同的情境而影響行為。4國內學者張春興與林清山認為人格是由能力、動機、外表、經驗、認知、情感、意志與生理特徵等人格特質所組成,人格特質可以說是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出的獨特個性。而這種獨特個性的內在傾向即為人格特質(personalitytrait)。換言之,人格特質是指個人對環境中刺激反應時的1在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普羅塔哥拉」篇,有一段蘇格拉底與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的對話,一般認為是「意志力薄弱」或「Akrasia」的緣起。翁世璋,道德意志力薄弱及其在德育上意義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七月,頁一至七。2伍振騖主編,德育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九十年七月),頁一六二至一六六。3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