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联分析摘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导向是在利用土地保障功能的前提下形成的,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农地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限制了农地的自由交易,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由于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推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的实质因素,只有通过土地资本化运作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同时进行与农地制度改革互动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整体发展,进而推进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关键词:农地规模经营;农地流转;农村社会保障;关联性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b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经营的效益直接受到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的制约,创新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当前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需要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土地的规模经营需要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关键在于土地流转后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安置,以及这部分农民的生活如何得以保障的问题。这表明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密不可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历的演变过程与农地制度的变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直接联系。一、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保障的关联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面临的许多经济问题似乎都与土地制度有关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贯穿我国农村改革的主线,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针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现已成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出发,只有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地制度,才能根除农业生产发展的阻碍,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长久以来,我国土地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源于制度性的弊端。现行的农地使用制度在土地使用权被分割并归属于农户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农户或企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要求都会遇到其他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进而影响到农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1]。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也离不开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效率,而且取决于与其相关的其它制度的运行情况。作为农村一项基本的经营制度,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传统土地制度承担着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职责,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作为条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必须考虑农村土地制度这一现实基础[2]。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解决好农地制度问题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反过来则会促进农地制度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会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加快形成,进而推动农地规模经营的实现。1.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重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对农地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影响。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使用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费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要提高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土地规模经营。土地的规模经营以农村土地的流转为前提,而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关键在于土地流转后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安置以及问题的解决在于部分农民的生活如何得以保障的问题,即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存、医疗和养老等问题,这是一个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变迁的问题,是传统保障形式向现代保障形式转化的问题。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农村社会保障是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的实质所在。土地制度是农村一切制度之根本,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要素,也是为其提供社会保障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土地在承载其经济功能的情况下,同时还承载着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这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的政策导向不无关系。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