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入时间:2012-3-1310:09:12作者:刘奇葆录入:袁大坤点击:283次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编者按:3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题为《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署名文章,本网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从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现代化一方面表现为大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取代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工业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村经济、农业社会向城市经济、工业社会转变的城镇化过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四川情况看,工业化奠基于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工厂大量内迁四川;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把156个重大项目中的13个部署在四川;“三线”建设时期,全国上千个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搬迁和建设在四川;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四川实现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和必须完成的重大使命。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完善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的跨越。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衡量,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四川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十一五”以来,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差异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会因城市配套设施的缺乏,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则会由于城镇化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就业不足现象,产生贫民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两化”必须相辅相成,互动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只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才能形成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同步实现现代化。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色和繁重任务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路径。其基本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正在推动产业迅速转型,我们要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子;在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绿色低碳的工业化路子;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补发展的情况下走出高端切入的工业化路子;在生产国际化的情况下走出开放合作的工业化路子;在用好省内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走出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路子。准确把握产业分工和定位,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发挥优势、面向市场,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分工协作上,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建设我国西部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参与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在三次产业结构上,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产业选择上,要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立足就业压力大的实际,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两大主攻方向,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水电、钒钛、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