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试点”的可行性报告继承创新,发展治未病中医预防医学继承创新,建立系统中医治未病体系“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思想,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多有发挥和补充。目前,“治未病”已得到广泛关注,有望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医预防医学。为了对“治未病”更加系统理解,本文对其理论渊源、中医特色、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讨论。治未病理论渊薮及含义“治未病”源于古代先民“居安思危”和“防微杜渐”的思想。《周易·否》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周易·系辞下》在解释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明确指出要居安思危。《管子·牧民》中则曰:“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到与《黄帝内经》成书时代相近的《淮南子》已用医生预防疾病与避祸相对应论述,主张“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这和《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说法已非常相似。因此“治未病”虽来于《内经》,但其思想可推求更早的时代。我国还早就有“防微杜渐”的思想,如《周易·坤》有“履霜,坚冰至”,《周易》进一步发挥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在《史记·扁鹊传》曰:“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已明确指出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内经》也提出了“见微得过”。到《难经》“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明确提出了治未病还应包括既病防变。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如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也强调:“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温热论》更加明确地指出在治疗温病时,“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以截断扭转,防治病情恶化。第1页共5页除此此外,《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上工救其萌芽”,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将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人的状态分为“未病”、“将病”和“已病”3种。对这三种状态治“未病”可以仍可发挥作用,正如张介宾《类经》则说“未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将病治萌、既病防变。治未病的意义治未病可以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通常当机体发展到一般诊断意义的“已病”再治疗时病人已经历了许多痛苦,且疗效差、费用高,并有很多疾病难以治愈,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很大压力。如果将在机体尚处在“未病”时积极预防,则患病的可能性就小,人们才能够享受人生的快乐;将病时及时介入,则不仅疗效好,病人所遭受的痛苦也小。亚健康即是将病未病状态,近年来,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变大,亚健康的发生率相当高,在2002年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呈上升趋势。中医的独具特色治未病思想和方法必将在对亚健康预防和干预方面大显身手,发挥特有优势。治未病具有明显的社会与经济学意义。从医疗消耗来看“有病治病”的传统观念和医疗模式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审计总署统计,2004年医疗费用已占gdp的15%,在整个联邦财政开支中占19%,若此趋势不根本扭转,“2028年,美国医保体系将无钱可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脏病、脑中风、2型糖尿病以及40%的肿瘤。因此慢性病干预对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最具成本-效益价值的。我国“九五”期间,卫生部做过一项研究,探讨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第2页共5页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角钱。治未病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