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计算机艺术系吴东林关于软件技术探索关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两个底线”的初探——计算机艺术系吴东林由于每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及各地出现的用工荒,迫使各个高等院校使出浑身解数去招生,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高职院校,新生一次性报到率不高,不得不再三降分补录,使招生战线拉的很长,造成新生入学时分数悬殊较大,这无疑给正常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又对目前教学现状不满,致使教与学的矛盾更加难以调和。而且,由于高职新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课堂教学改革常常得不到学生的积极配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院提出开展“两个底线”的教学思想研究。本文针对学生现状,对软件技术专业进的“两个底线”标准课程的开发进行如下探讨。一、学情调研只有了解学情,掌握学情,制定“两个底线”的课程标准,才有针对性。1、入学时了解高考成绩,尤其对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所必须的基础性知识更要深入了解,比如英语和数学。英语水平是软件技术编程的基础,数学决定编程过程基本思维方式。2、调查学生选学软件技术专业的原因及动机。有些同学选专业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的,有的是从众心理驱使或亲朋好友的推荐,本身对该专业并没有深刻认识和明确的学习目的。3、了解学生入学前学习情况,比如上过普高的学生和上过职高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状况有差异的。普高过来的学生软件技术专业知识为空白,职高过来的学生相对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以便在日后教学中“因情定教”。二、专业培养目标以前制定的目标是从事软件开发的高级程序员及系统开发人员,根据学情和市场需求,调整为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软件蓝领编程和测试人员。他们能从事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具有数据库技术编程能力,了解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具有软件开发,数据库维护,网站维护等基本技能,能进行计算机初级编程、软件调试及技术服务与软件销售等工作。三、教学计划及课程开设根据学情及培养目标的调整,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及课程开设。为了加强对学生得实践能力培养,在理论基本够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实训课节数;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对以前理论性太强使用性不高的课程删减,增加学生能够接受的使用性较广的课程,比如把抽象的《数据结构》和《离散数学》等课程删掉,添加《网络技术应用》以及《网站开发与维护》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设《动画设计》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设《社交与礼仪》和《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四、能力培养和素质结构及职业资格能力培养分两方面去培养:(一)基本能力:具有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一定的听、说能力,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继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资料并归纳分析的能力,自主学习,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二)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分析设计能力、初步编码能力、设计和实施关系数据库能力以及保证软件开发规范化、文档化的能力,具备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应用能力,要有独立排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及维护小型网站的能力,具备设计、维护和优化各种数据库的能力。素质结构要有基本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科学素质,良好职业素养,健康身体心理素质。关于职业资格,本专业学生由以前计划学生应该获取高级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证书,调整为获取其中之一即可: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二级以上)、计算机高级工技能鉴定证书。五、教学模式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技能培养为本位,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岗位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能力考核“工程化”。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比如vb程序设计采用项目引领,数据库技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效果会好些等等。六、成绩考核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试卷一卷定成败的考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