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调研报告XX县区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调研报告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区乡村人口持续不断地大规模流向城市,这对于将堆积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我区乡村发展人才“空心化”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区研究室组织人员对我区乡村人才“空心化”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区乡村人才队伍基本情况(一)村级班子建设情况。1、村干部配备情况。XX县区辖8镇、2乡、8个街道办事处,958个行政村。全区共有农村党支部858个,农村党员16749人。村委会主任和村党委支部书记攻961人,一人兼比例达88%,其中,妇女13名。少数民族4名。初中及以下学历542名;高中及以上学历419名(其中大专18名),占43.6%。35岁以下149名,占15.5%;36至45岁432名;46至60岁362名;60岁以上18名。“两委”成员2717名,交叉任职率达84%。其中,妇女38名,初中及以下学历1687名;高中及以上学历944名(其中大专83名,本科3名),占35%;35岁以下306名,占11%;36至45岁1180名;46至60岁1171名;60岁以上60名。2、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及落实情况。2005年以前,农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工资由乡镇(街道)发放,个别存在发放不及时,不足额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区委2005年出台了《关于规范村级干部工资发放的暂行办法》,06年召开了全区农村干部工资发放工作专题会议,规范了农村干部的工资发放渠道和程序。规定,全区村级干部工资实行专户储存,定时发放。每年年初,乡镇(街道)统一上报所辖行政村干部工资标准及领取工资人数,区财政局根据上报的村干部工资情况,从各乡镇办事处村级转移支付中按季度预留,建立乡镇办事处农村干部工资专户,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每年12月初,区第1页共5页财政将各乡镇办事处预留的村干部工资一次性拨付到各乡镇办事处财所。乡镇财所将村干部工资存入当地金融部门,按村干部花名册在银行设立代发工资帐户,直接将村干部工资划入存折,保证了村级干部工资发放的及时、足额、到位。(二)劳动力转移情况。XX县区现有总人口101.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2.5万人,农村劳动力37.87万人。目前,全区转移到外地的劳动力为18.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总量的49%,其年龄结构为:16至35周岁的为12.2万人,36至50周岁的为5.2万人,50周岁以上的为1.17万人。文化层次结构为:大专学历的5571人,中专学历的14856人,高中学历的12999人,初中学历的129990人,小学学历的22284人。(三)乡村劳动力缺口严重。(四)二、存在“空心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思想观念解放不够。由于受传统人才观念、“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村基层人才缺乏扎根基层的思想,认为在基层实现不了人生价值,想方设法“跳农门、入城门”、“弃技从政”,造成人才错位、倒流和浪费。同时,基层党政部门存在“重招商引资,轻人才引进”的思想,影响了农村人才开发。(二)人才机制不活。由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人才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出现了人才短缺、闲置和浪费现象,影响了现有农村基层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如有的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没有什么联系,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主要精力是完成招商引资等任务。(三)人才政策不配套。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对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不少部门也制定了扶持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落实难和不规范操作现象。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信息服务、资金贷款、项目引进、新技术推广等问题应有政策倾斜。(四)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不足。财政缺少农村基层人才建设专项经费,使农村基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在经费上常常捉襟第2页共5页见肘,高新精的农业科技难以全面推广和有效实施。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偏低。三、XX县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一)加强领导,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领导。XX县区党委、政府切实负担起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分别在区、乡(镇)党委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农村基层人才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对涉及农村多个领域、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