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比较中明异同继承中求创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索新河小学李玲飞【摘要】《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目标领域,并提出“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适应新教材“解决问题”的编排特点,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因此我们认为应先将“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做深入地对比分析,并对“应用题”的教学经验作了扬弃的处理,重新定位“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目标、重塑教学过程、补充和优化练习的设计,实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关键词】解决问题有效策略比较研究《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目标领域,并提出“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处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新课程的实验教材不再相对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的内容,将数学问题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生动情境之中,融入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教学领域的格局,这种编排使得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应用题教学已经边缘化”,造成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的漠视与不得要领,导致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日渐薄弱,表现为“学生看不懂文字表述的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学生找不着思路”、“学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等。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存有好多困惑。基于此我们认为要对“解决问题”与“应用题”做比较分析,对“应用题”的教学经验作了扬弃的处理,重新定位“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目标、重塑教学过程、补充和优化练习的设计,实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一、纵横比较,解读教材从教师的角度看,胸中有全局,了解并熟悉小学数学各个学习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关注点,是十分重要的。唯此,我们才能避免教学中的“见树不见林”现象,保存思维梳理的延续性,这在当前传统的应用题内容与教法体系被打破,而新的内容与教法体系尚处混乱的时候尤为重要。1、把握解决问题的纵向发展要求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总体上呈现如下特征:问题情境从“非形式化、非良构型、非类型化”向“形式化、良构型和适度类型化”发展;解答方法从“倡导自主多样”向“构建基本模型”发展。事实上,这个过程正反应了“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上升过程,其间对思维训练的要求逐步提高。2、注意解决问题教材的横向变化特点我们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在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编排体系、内容题材、呈现方式、练习设计等方面的异同点。研究发现教材的价值取向从注重“题目的解答、方法的训练”向注重“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数学素养的提高”转变;教材编排从“单独编排、一课一例、一例一类”到“混合编排、跳跃性大”转变;内容题材从“脱离生活、高度概括化、标准化、形式化”向“富有时代感和趣味性的情境”转变;呈现形式从“形式单一、结构严谨的纯文字表述”向“以主题图呈现、有较多隐含信息”转变;练习设计从“对比性的练习和补充条件、问题练习为主”向“内容贴近生活、练习量较少”转变。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继承老教材的一些优势,对解决问题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组合,使其达到最优化。二、比较整合,定位目标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其目标是使学生熟练解答各类形式化的习题,一类一例,分类训练,以便再次碰到相同类型的问题是能正确回忆,顺利解决。重视的是解题,关注的是形式,造成了应用题与其他数学内容割裂封闭,独立成体系。新课程里的“解决问题”,旨在同过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带有现实背景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但问题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和能力,以致发展能力也成纸上空谈。因此,我们以新教材“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借鉴省编教材“应用题”,重新确定了每一册的教学目标,制定每册《教学目标比较分析一览表》。例如:第一册的教学目标浙教版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