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8(录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李金平吴晶晶(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101)摘要:在现有教育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满足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情况。实践证明,建立科学、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与科学实践的热情,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还可有效的促进实验室开放,更能促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用能力培养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技术机构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领域对本科专业人才的需要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研究型、工程型,也有应用型。因此,在现实条件下,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类型定位,研究本专业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应用型专业类型的定位背景正确定位专业类型是办出优势、特色专业的前提,正确的专业定位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市场需求和学校定位等因素。从社会环境层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市场化,用人单位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能否真正为其创造价值,专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适应性的改革;从市场需求层面,北京是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又是国际化大都市,他凭借特殊地位和区位优势,近年来经济上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北京市政府从北京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立了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的总目标,公布了电子、汽车等未来六大支柱产业群,这些产业的成长势必引发人才的大量需求,而目前北京高校电子类专业设置尚不能满足未来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从学校定位层面,北京联合大学基于北京市的发展规划和自身优势,确立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性大学”的办学宗旨和“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为建设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专业提供了保证。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定位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始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原则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是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改革中我们坚持了以下原则:(1)能力目标分解与保障机制配合原则从电子信息领域技术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对应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能力是否达到要求,以保障能力培养要求。(2)培养模式改革与管理模式改革同步协调原则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与管理改革同步,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考虑管理上的可行性,管理措施跟不上,将影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模式改革的失败。(3)共性培养计划与个性培养计划整合兼顾原则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共性学习要求,但也应适当照顾到具有某些学生的特殊学习要求,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发挥。(4)专业基本理论、基本能力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并重原则专业培养体系保证德、体等素质培养外,必须保证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培养。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以满足现代电子信息领域对技术人才的要求。(5)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配合原则第一课堂无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战场,但在现有条件下,要想让学生通过第一课堂获得扎实的专业理论、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是相当困难的,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有第二课堂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指导思想依据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为原则,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对实践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以第二课堂为辅助手段,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