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汇报稿(简约稿)从古今文学看戍边战士的研究报告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生1。今天我们小组6名成员在家长和杨老师的帮助下,通力合作,完成了我们这学期的自修课程。本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中学习了以战争为主题的第六单元,通过学习王昌龄《出塞》这首古诗,使我们对边塞的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们的自修课程完成了我们的研究报告——从古今文学看戍边战士的研究。现将我们的研究过程展现给大家。生2。让我们先来走近王昌龄,一起诵读他的这首《出塞》吧。(大家一起背诵《出塞》)生3。《出塞》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生4。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生5。这首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生6:诗的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为此我们想了解戍边战士们的边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小组制定了《从古今文学看戍边战士的研究报告方案》生1:我们的研究切入点是:王昌龄的《出塞》确定主题——从古今文学看戍边战士的研究第1页共10页调查方法:网上查阅资料、查阅书籍、咨询老师和家长人员以及分工:组长:郭悦组员:张思涵,李昊驰,袁泉,赵砚升,王雨琪实施步骤:确定主题、搜集资料、汇总资料、分析、筛选资料、整理资料、汇报展示生2:我们经过了3次稿件的整理,现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生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诸侯征战、王朝更替,最受苦的莫过于老百姓了。生4。我国的漫漫历史进程中战争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面对着战争我们民族的那些充满了思考和家国情怀的诗人们更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诗歌,来阐述了他们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生5。在我国这样的一个注重国家情怀的国度中,歌颂战争的诗歌是很多的。那么边塞战士们的生活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从古今文学作品中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生6:我们的报告从以下四个篇章进行汇报:一、查阅历史资料——了解边塞相关知识二、阅读同名古诗——品读边塞诗歌情感三、学习古代文学——感受戍边战士生活四、走进现代文学——颂扬边疆战士精神生1:第一篇章:查阅历史资料——了解边塞相关知识。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塞”。塞,是指古人说的塞外,指的是国家边疆以外的地方。汉人统治中原时,周边居住了少数民族,经常战乱不断,就将少数民族称为蛮夷,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塞外,所谓“出塞”,指的就是离开国家,到外面的少数民族居住的蛮夷之地。塞,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生2: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出塞”。出塞是乐府旧题。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乐府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都是从《出塞》这一曲调演变而来。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它也是以描写边疆军旅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的著名题目。第2页共10页生3:了解了边塞的这些知识后,我们进入第二篇章:阅读同名古诗——品读边塞诗歌情感。盛唐时期,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我国唐朝有很多著名的以“出塞”为题的边塞诗,除了王昌龄以外还有马戴、王之涣、窦威等人的诗作。生4。下面我们以马戴和王之涣的同名诗为例,体会诗歌的情感。请看大屏幕。(出示马戴的《出塞》,诵读)出塞(唐)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