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3页集肤效应在微波频率时,导体的电流密度将不会是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内部,而是在表面附近有较大的电流密度,在导体中心部分的电流密度是最小的。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集肤效应〞。〈因为电流密度集中于表面处。〉<<图一>>高频时的导体电流密度分布情形,大致如<<图一>>所示,由表面向中心处的电流密度逐渐减小。在此引进一个临界深度δ〈criticaldepth〉的大小,此深度的电流密度大小恰好为表面电流密度大小的1/e倍:......(1)其中,f为频率,μ为导磁率〈H/m〉,ρ为电阻率〈mho/m〉。由(1)可知,当频率愈高时,临界深度将会愈小,结果造成等效阻值上升。因此在高频时,电阻大小随着频率而变的情形,就必须加以考虑进去。IC制作流程整个IC制作的流程大概可分为电路设计〈ICdesign〉、晶圆加工〈waferfabrication〉、第2页共43页第1页共4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3页封装〈packaging〉及测试〈test〉四大部份,其关系如下图所示:当我们决定好对一个IC所要求的功能及其工作规格后,便开始着手电路设计。电路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产生布局图〈layout〉,它能定义出晶圆加工制程中所需要的各层图案〈pattern〉。藉由布局图,可做成晶圆加工制程中所需要的各道光罩〈maskorreticle〉。接下来的晶圆加工制程,可以说是整个IC制作流程中最复杂、资金及技术最密集的一部份。这个部份就是要将上一个设计程序所设计出来的电路及电子组件,能在晶圆上加以实现。而电路上所用到的电子组件〈晶体管、电阻、电容、电感...〉及其间的联机〈interconnection〉,则必须靠各单元制程〈氧化、黄光微影、薄膜沉积、蚀刻、参杂...〉间的反复配合才能完成。光罩在此的功用在于能定义出各层薄膜的图案、组件区域,或组件间的联机情形,以达所要的电路功能及规格。所谓的〝晶圆代工〞厂,就是专门将别家公司所设计出的电路,以该公司晶圆加工制造厂〈Fab.〉现有的技术能力及仪器设备,完成其晶圆加工制程之意。晶圆加工完后的晶圆,一般会经过晶圆针测〈waferprobe〉的过程,将失败的晶粒加以标记〈inkdot〉。后将晶圆切割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晶粒,好的晶粒才会送到构装〈packaging〉厂加以构装。构装的材料一般为陶瓷或塑料,而构装的目地在保护其内的晶粒不会受到外界的机械性破坏〈刮痕...〉或免于水气微尘的渗入。除此以外,它还要提供内部晶粒电极和外部电路板相连的管道第3页共43页第2页共4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43页〈藉由内部打线,再用IC外壳的pin和电路板接通〉。随着IC功能的提升,构装的散热能力和尺寸大小都是构装技术必须考量的。构装后的IC为了品质的确认,会进行测试〈test〉的步骤。在这里会进行一连串的电气测试,如速度、功率消耗...等,唯有符合客户需求规格的IC才能交给客户。主动被动曾在BBS的《electronics》版中看到大家在讨论〝什幺叫被动组件〞,当然元素也有参与其中的讨论,不过大家对于主动及被动组件的分别似乎有不同的看法。这个话题也曾经困扰过元素,在此元素不讨论真正的说法为何,只把我从书上找到的定义条列于下,供大家参考:以下说法取自〝电子学辞典--伊恩‧R‧辛克莱〈IanR.Sinclair〉着;葛登‧巴尔绘图;陈荫民、潘大连译--猫头鹰--ISBN957-8686-99-4〞。名词说明activecomponent主动组件又称主动器件〈activedevice〉。一种能增加信号功率的电路组件。主动组件在工作时需电源,才能有可量功率增益〈powergain〉,这与电压增益或电流增益不同。passivecomponent被动组件不能产生功率增益〈powergain〉的组件〈component〉。诸如电阻器、电容器和线性电感器〈包括变压器〉都是被动的。有电源时的非线性作用,如在磁放大器〈magneticamplifier〉中,能使组件归入主动组件〈activecomponent〉中。在〝半导体的故事--李雅明着--新新闻--ISBN957-8306-62-8--p214〞中有提到:在电子学中,我们一般把真空管、晶体管等,具有控制电压或电流的能力,可以完成开关或者达成增益功能的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