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浅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全确立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央行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把它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率市场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多重压力和挑战。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而言,更需要未雨绸缪,迎难而上,内修外炼,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应对策略一、摆正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战略利率市场化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银行业可以稳定获得利差收益的现状,导致银行间同业竞争的加剧。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我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对此,我们应该按照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思路,积极推进经营理念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转型,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模式。一是要摆正市场定位。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势必日趋激烈。因此,我们要牢牢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地方”的经营方向,锁定目标客户,依托农村、拓展城镇,把“三农”和中小客户作为拓展重点,与大中型银行实行错位竞争,培育适合自身特点的客户群体。二是要转变经营理念。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存贷利差将逐步收窄,银行通过追求规模扩张来增加盈利的粗放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由单纯的“做大做强”向“做精做优”转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转换经营机制。加快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发展的重心从主要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率。为此,要不断改善、优化考核体系,建立良好的激励导向机制,督促基层营业机构转变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二、调整业务结构,加快转型步伐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受经营体制的影响,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存贷利差占据收入的绝大部分。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银行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将更大,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存款利率将逐步走高,贷款利率将逐步降低,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快业务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进多元化经营,以此来规避利率风险。一是要切实改变当前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合理匹配,不断丰富业务品种。在抓好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加大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新兴业务的拓展力度。二是要努力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要合理把握贷款节奏和速度,按照“以存定贷、留有余地、有序投放”的原则,科学把握信贷增速、投向与投量。要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克服“偏爱”大企业、大项目的信贷冲动,突出支农支小重点,优先满足涉农客户和微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推进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不断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三是要加快推进收入结构的转型。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努力扩大代理业务范围;积极争取开办代理保险、委托、信息咨询等新业务,尝试开办代售基金、股票及代销债券等理财产品。此外,在当前人行信贷投放限额管理和银监存贷比例管理的双重监管模式下,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投放和创收渠道,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运用率和收益率。三、加强金融创新,丰富业务品种在利率严格管制的时代,由于体制的原因,银行业缺乏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尤为薄弱。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各家银行都认识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持之以恒的创新才能谋得生存和发展,不断扩大自己在业内的影响力。从目前来看,存贷利差依然是银行的主要收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不断挖掘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经营结构、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以降低利差缩小对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应逐步减小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