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摘要: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文章从分析高校内涵发展的概念入手,深刻阐述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应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应坚持特色发展,把特色办学作为内涵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应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泉;应坚持人本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关键词: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面向农业生产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的历史重任。地方农林院校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2007年全国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和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达到74所,属于教育部直属的农林高校只有6所,其他大多是地方农林院校[1]。地方农林院校不仅数量大、分布面广,每年的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均占全国农林院校总招生数、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中的绝对多数,而且,由于农业是一个区域性特征特别突出的产业,地方农林院校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重要。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提高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地方农林院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办学规模近年来虽然快速扩大,但办学实力还不强,办学质量还不高,办学效益还有待提高。综合现有的文献来看,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高校内涵发展的概念进行过阐述,但仍缺少清晰的界定,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高校内涵发展的概念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一些学者对高校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过探讨,但对地方农林院校内涵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从分析高校内涵发展的概念入手,深刻阐述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理念。一、地方农林院校内涵发展的概念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外延发展是与内涵发展相对应的概念,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人们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概念最初用于高等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我国高校教育规模比较小,办学效益比较低,单个高校不具有规模效益。与主张通过新建高校来增加招生规模的“外延发展”思路对应,“内涵发展”是指通过学校内部挖潜来扩大教育规模的发展模式,这种扩展方式也可称之为体制内扩张。在不大幅度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内涵发展”方式被认为是扩大在校生规模的有效途径[2]。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众化进程,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为了扩大办学规模,缓解校园紧张局面,一些高校或实施合并战略,或新建校区,但多校区管理,降低了管理效率,大幅度增加了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面对这种状况,一些教育专家提出高等教育要从“内涵式”发展转向“外延式”发展,以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要求。这里的“外延式”发展就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要有别于精英教育系统。于是,大批新建高校特别是为数众多高职院校、应用性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民办高等学校开始陆续出现。1999年以来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就是靠降低入学标准和外部资源扩张,通过实施““外延式”发展来实现的。随着扩招的持续,资源的紧张加剧,生师比失调、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之声日渐强大。高校定位问题、高校内部治理问题、“教育性失业”等许多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做出答复。“内涵发展”正是对这种呼声的回应。于是,高等教育发展观开始从重视数量扩张转向重视质量提高上来,在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发展逐渐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