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课题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主备杨加坤使用教材岳麓版必修2年级及时间【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b.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③评价: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第3页共9页第2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9页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请思考2: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知识拓展】1.精耕细作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2.千耦其耘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奴隶在田间集体劳动。《载役》说:“千耦其耘”,描写的就是这种劳动场面。监督劳动者劳动的是“田畯”,有时主人也亲自来检查。如《甫田》说:“曾孙不怒,农夫克敏。”3.自耕农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的条件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走进高考】例1.(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