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理论篇之4新闻传播过程规律今天说的是新闻传播过程规律。相对于新闻学而言,很多同学更愿意选择传播学,理由是后者学理性更强一些,视野也开阔,涉及到了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学起来很有意思。其实,这种想法也不无道理,对新闻学的这种刻板印象主要与我们国内目前浮躁与空疏的研究现状有关。黄旦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这种纵的方面缺乏继承、横的方面没有比较、前不见古人后不要来者的研究方法称为“记者式的研究框式”,即要么围绕热点,一拥而上,寻章摘句,粗浅注解;要么就事论事,只述不作,有理无论,做印证式的经验描述。其实,在我看来,新闻学的研究始终存在着新闻向外界社会投射的影响力和新闻自身的功能与价值两个向度。因此,我们在研究新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传播学来构筑新的框架,但是,把新闻完全看作传播过程而忽视其作为思想观念方面的“政统”特色,无疑是片面的。因此,在我们了解新闻传播的过程及规律之后,还是要将新闻的归新闻,传播的归传播。这一部分对应的是何老师、成老师那本书里的第二章《新闻传播》,这里我按自己的思路来讲,尽量把书中的知识点都覆盖到,但新闻价值要单列出来放到下一回,因为那是我们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有同学跟着我的进度每天看帖,最后可把这些单列出来的章节总结整理一下,就是复习的重中之重了。之前还是要先说一下为什么要了解研究现状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了复试时科研设想的撰写。这一项属于广院特色,要求学生在读研之前就对自己的研究目标有比较明确的定位。按照设计者的预想,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最优秀的研究生。初衷本来也无可非议,但是可能在具体操作上欠缺一点可行性——毕业的时候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做的是自己原来的科研设想。于是,有人就对走过万水千山前来复试的学弟学妹们说,不要管那个东西,面试的时候根本不问,最终结果却耽误了人家。因为08届就有个实心眼的孩子真的毫无准备,拿着一份敷衍的报告书对面试的老师们振振有词,说的就是上面那句话,令当场所有的老师勃然大怒。在我看来,人家要求到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准备,是谓有备无患。以我的了解,科研设想大部分人还是会被问到的,因为初次见面,老师对你印象不深,科研设想是个对话的切入口,有的时候你还会撞到某位老师研究的专精之处,就更马虎不得。所以,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对它研究背景、文献综述都要好好下点功夫,要知道这个东西都什么人研究过,研究到哪种程度了,研究有哪些优势和漏洞,然后你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等等,将来的开题报告也不过就是这么个格局。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各种盘点的文章一定很多,你们可以搜来好好看看,这样面试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现在切入正题,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闻传播的过程。施拉姆说:“事实上,认为传播过程从某一点开始而到某一点终止,这种想法易使人误解。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新闻传播是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流动过程,我觉得这很好理解,不需要故弄玄虚地画那么图。比如在我们的论坛里,我发贴子就是个传播过程:我是传播者,你们是接受者,贴子乃传播媒介,这些知识整理、经验教训就是传播内容,四要素齐备。单看这个过程就是单向传播,若加上你们的反馈——跟贴、顶帖以及大量的站内短消息,会让我不断地回帖,并影响我继续传播的方式、技巧及内容,比如你们讨厌看绿字我就改成深灰色的。这样循环就形成了,联系起来看就是双向传播。当然我传播的仅仅是一种信息而并非新闻,如果把内容改成新闻就是新闻传播,同理。至于新闻传播诸要素的发展以及传播模式的变化,自然是有一个过程。建议大家从这个角度去看一遍新闻史,那里说得比较详尽。既然过程如此简单,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这么单纯的内容呢?原因就是为了要理解以下几点:第一,新闻传播过程是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传播者不但要受到传播内容的制约,还要受到传播媒介和接受者的制约。这个理论应用到新闻实践中来,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闻选择、媒介定位以及现在比较热的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等问题。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由于这种相互的制约性,在实际传播中传播者所传递的新闻并不都...